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在下个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证监会主席肖钢将被记者围住追问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进程,所以,最近一个多月来证监会在新股发行上的调整步伐也越来越快。
1月30日,证监会发审委一次性给24家公司发放了新股发行批文,这些公司都集中在2月9日至11日的3天时间内公开发售,其中仅2月10日当天就有17只新股公开发售,创造了近一年来最高的单日新股发售量。
与此同时,从证监会内部传出的消息称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有望提前于市场预期,IPO审核权或将在今年6月份下放到交易所。
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虽然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额均低于往年,但是监管层已经成功调整了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利益链条,这也为随后启动的注册制铺平了道路。
理顺发行利益链
本报记者在翻阅今年以来的几家新股招股材料时注意到,和1月份完成上市的那一轮公司一样,此次获准公开发行的24家公司当中,新股发行市盈率同样也没有一家超过23倍,而按照这些公司目前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的标准,有23家公司是超过23倍市盈率的,这也意味着,这23家要想满足发行要求,就必须将募集资金额进行压缩。
翻阅上述几家公司在2014年上半年提交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可以对比发现,环能科技(300425.SZ)的募集资金额从5.4亿元压缩到2.7亿元,博世科(300422.SZ)从3.2亿元压缩到了1.5亿元,唐德影视(300426.SZ)则从8亿元压缩到了4.5亿元,而其他几家上市公司的募资金额也或多或少都进行了压缩。
事实上,从2014年1月份新一轮IPO重启以来,这一年多时间关于新股上市的融资额经历了多次调整,而这背后则是对于IPO利益链条的调整。
在2014年之前的IPO,特别是在2010年和2011年最为火爆的那几年,新股发行过程中很多公司的发行费用、融资额和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是被倒推出来的。
广东省一家在2012年登陆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当年就出现业绩的大幅下滑,而该公司的董秘在和记者的沟通中也吐露了很多新股上市公司的难处,由于中介机构一个IPO项目要做3-5年的时间,而出于公司考核以及和自身利益挂钩的因素,中介机构往往会预先设定一个发行费用的标准,然后再按照这一比例倒推出拟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额度。
“老板不懂,可是我们也不敢说不做,说实话,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啊!”财务出身的董秘在向记者抱怨时,深知其中风险。
而在那几年,一些上市公司在拿到募集资金之后并没有充分发挥资金优势,超募资金往往没有使用计划而只好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些公司的募投项目甚至拖延两年多时间都无法开工建设。
更有甚者,如果其保荐项目在上市前的盈利太低,就会导致新股发行价过高,基于此,一些保荐机构往往会和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沆瀣一气,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业绩造假频发,在2011年事发的万福生科(300268.SZ)就是一例。
由于这一畸形的新股发行利益链条导致的“三高”问题,监管机构也成为了投资者发泄不满情绪的对象。
“管理层这一年来对新股发行制度的调整,很明显的就是扭转了此前错位的利益链条,让发行人和保荐人不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利益相互制衡。”上海一家投行的保荐代表人向记者分析道。
从去年1月份以来,在几轮调整中,新股发行募集资金额始终是随需而变。去年年初的时候,为了减少老股转让比例、满足发行要求,一些公司不得不临时追加募集资金额,而在今年年初的这一轮IPO,发行人同样是为了满足发行要求降低发行市盈率,又不得不压缩募集资金额。
改革思路初现
降低或者取消发行人的募投项目和募集资金额之间的关联,也被市场解读为这一轮改革的重点。
这其中在募投项目上,有投资者已经在证监会公开的发审委审核资料中注意到,在对发行人的意见反馈中正在逐渐淡化对募投项目的审核要求。
如果募集资金不再由募投项目投资额决定,那么募集资金额又该如何确定?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两个数据,一个是发行人的业绩,另外一个则是发行市盈率,二者的乘积也就是发行人的发行估值,如果不考虑老股转让,这一估值将决定发行人募集资金的额度。
在发行人的业绩上,监管层用了两年多时间一方面强化发行人在信息披露上的义务,另一方面又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特别是将此前的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让保荐机构担负起更多的职责。
而作为另一个关键要素的发行市盈率,目前并没有发挥承销保荐机构的定价功能,最近几轮新股发行的市盈率被统一卡在了23倍以下。
尽管发行市盈率和市场估值出现偏差,但是多数新股在上市之后,二级市场都会进行估值修复,经过几个月的新股发行,二级市场对于新股估值的价值发现也日趋成熟。从数据上来看,1月份新近发行的22只新股当中,在上市后只有5只新股的估值和行业平均市盈率出现大幅偏差,这一比例已经远远低于去年12月份的那一批新股。
以万达院线(002739.SZ)为例,公司的发行市盈率为23倍,发行时的行业平均市盈率为65倍,公司上市后经过11个交易日的估值修复,当股价对应的动态市盈率进入到60倍的区间时就出现多空均衡,涨停板也随之打开。
此前有投行人士撰文指出,随着二级市场对于新股定价逐步趋于理性,未来实行注册制之后,其定价能力将影响到发行人和承销保荐机构对新股的定价,对于新股发行定价形成制衡。
更重要的是,新股发行实施注册制之后,新股的市场供应量将增加,目前暂时出现的新股炒作也就失去了奇货可居的基础。
而证监会在今年1月份完成了去年100只新股发行的承诺之后,从1月底开始增加了每个月的新股供应量,到2月份的时候,已经增加到每个月24只新股的供应量,而市场预期这一供应量在春节之后还会进一步增加。
上述新股发行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思路,也正符合肖钢在今年1月份时给出的新股发行注册制总体目标,“建立市场主导、责任到位、披露为本、预期明确、监管有力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