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姜志勇:百年中国农村变革与农村治理现代化

姜志勇:百年中国农村变革与农村治理现代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2日、23日在京召开。会议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且明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在会议上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发布。

  新时社网特约评论员 姜志勇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尤其对国家的现代化来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全国的现代化任务就不可能实现。在当前的农村变革中,存在两种趋向,一种是传统结构的继续解体,这种解体几乎持续了近百年;二是现代结构的逐渐确立,其肇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在两种趋向中,传统结构的解体衍生了农村的若干重大问题,为现代治理体系建立提出了挑战,可以说现代治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救火的作用,而且农村现代性的确立也取决于传统结构的变迁速度,这增加了现代农村改革的难度。

  百年来中国农村结构五次重要变革

  要做好农村的改革工作,就不得不准确把握农村的问题,而农村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传统结构的解体,正是传统结构的解体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中国农村传统结构的解体肇始于上个世纪的大革命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一是农村传统乡绅社会的解体,其肇因主要是土改运动。在上个世纪的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主要是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并把他们分给贫下中农,这一方式使得占农村绝大多数的贫下中农获得了土地,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赢得了占绝对多数人口的支持。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乡绅社会,由乡绅主导农村事务,乡绅大多是当地有名望、有财力的人,即大多是地主和富农,土改运动在消灭地主和富农的同时,也自然的消灭了乡绅。乡绅的消失改变了农村的结构,在传统社会,乡绅不但是当地的权势阶层,还是文化阶层、思想阶层,他们不但承担管理功能,而且起到了调解矛盾、引领思想、传承文化和教育等功能。

  二是农村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家族制是传统社会的重要特点,维系家族制的重要经济纽带是家族的共同财产,其中以土地为主,族田的存在使得家族有公共收入,公共事务有财力去从事。越是强势的家族其族田越多,甚至在土地之外还有家族生意。土地改革无疑给了家族制一击重拳。另外,建国以后实行的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也进一步促使了家族制的解体,在大锅饭时代,人人都去集体食堂吃饭,在集体感提高的同时家族感进一步降低。当然,导致家族制最终解体的还包括农村思想领域的变化,这就是第三点要谈的。

  三是传统农村祭祀及思想观念体系的解体。思想和信仰层面是社会的深层面,他们的解体促使了农村传统社会的更深层次变革。解放后,在反四旧、反对迷信等的作用下,农村的祭祀传统首当其冲,家族祠堂、庙宇等被破坏,族谱被取消,这些使得农村的思想层面发生了变革,其影响是深远的。例如,族谱和祠堂的取消,使得家族制遭到致命打击,没有精神层面的联系,有没有了共同的财产,如今的族群只是一群有血缘联系的松散人群。现如今,家族认同很单薄,有的地方恢复了族谱,甚至开始祭祀共同的祖先,但要想再恢复原来的家族认同就非常难。

  四是传统大家庭的解体。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制度,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大大的改变了以前那种大家庭的传统。传统的家庭人口都比较多,存在多对的父子、叔伯、兄弟、姊妹、妯娌等关系,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大家庭。大家庭不但是一个血缘亲情群体,也是一个互助群体。而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结构,一个孩子,在血缘亲情群体大大锐减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帮助的互助群体也大大锐减。

  五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传统社会解体进一步加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都不愿继续留在农村,而选择来城市打工,这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现在农村生活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土地也主要由老人耕种。这种空心化现象对未来农村的改革影响最大,也造成了城市问题和城乡问题,可以说,什么时候农村和城市人口之间的流动达到平衡,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趋势才会进入尾期,农村社会才会进入稳定期。

  农村治理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面对以上变革,国家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也是采取了大量举措,例如,为了解决乡绅消亡后农村的治理难题,不断探索完善两委制度;为了解决子女数量锐减后的养老问题,开始实行农村养老改革;为了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改革,以使土地都有人耕种且产量有保障。诸如此类的措施有利于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治理结构,不过关于农村的治理结构的最系统的思路是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纲要。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改革,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变革。目前,中国农村正在延续百年来的变革,且在两种趋向的作用下,变革越来越复杂,这给农村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增加了难度,目前,农村的治理和改革的具体措施大多是为了适应农村的变革、解决变革后遗留的问题。真正现代的治理体系恐怕要等农村的变革稳定下来后,才能较为稳定、清晰的建立起来。一个变革中的社会是很难建立稳定秩序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党中央确定了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是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现在的理解,现代化包括五个方面,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在农村主要涉及农业和治理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面临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的挑战,特别是治理方面。按照目前的农村人口流动情况,估计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随着城镇化进程,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定居城市,农村和城市人口的流动能大致平衡,到那时实现现代化正当其时!

  (姜志勇,国家信息中心副处长,生民书院院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