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援疆侨务干部讲述扶贫故事:老乡赠牛表谢意
新时社记者 杨凯淇
“虽然我到新疆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有讲不完的故事。”作为中组部选派的中央国家机关第八批援疆干部,新疆外侨办主任助理常雁近日在北京接受新时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几天前,为参加2015年全国侨办主任会议,常雁从新疆来到北京,这也是他援疆后第一次代表地方侨办回访“娘家”国务院侨办。谈及过去4个多月的工作经历,常雁感慨万千。“只有真正到了新疆,深入到最基层,才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真实与质朴。”
2014年9月至今,常雁和当地侨务工作者的足迹几乎遍布新疆14个地州。“在和少数民族归侨侨眷和侨务工作者接触过程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很多温暖人心的小细节。”
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有6个村是新疆外侨办“三民”活动驻村工作点,到任后不久,常雁便陪同当地侨务干部深入驻村工作组调研。
其中一个村的维吾尔族老村支书得知常雁是国务院侨办援疆干部后,就像见到老熟人一样拉起他的手,热情地说了好长一段维语。“我当时一头雾水,后来有人帮忙翻译,我才知道他在说,这些年国务院侨办给他们村办了许多好事,老百姓非常感激。”
原来,2014年国务院侨办牵线搭桥促成了海外侨胞对该地区的扶贫捐赠,资金主要用于打井、购买校车、修建防渗渠和乡村公共浴室等惠及民生改善的工程建设,给当地人带来了诸多便利。
走访昌吉州木垒县时,常雁见到了一群特殊的绣娘。这些原本贫困的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国侨办“关爱工程”归侨侨眷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学习了哈萨克族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并由此获得了就业机会。常雁清晰地记得,在即将离开时,绣娘们将自己的作品硬塞进车里,希望向侨务部门展示学习成果。
在一次侨务扶贫捐赠项目落成仪式上,一位维族老乡甚至从家里牵出一头牛,恳求主办方将这头牛转交给海外侨胞捐赠人,以示感谢之情。“他们这种朴实的感情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常雁还回忆起一位就读于新疆大学的哈萨克族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向资助自己读书的中国侨商会表达感谢,她在一次座谈会上含泪演唱了一首传统民歌。常雁坦言,虽然自己听不懂歌词,但还是被歌声背后的情意感动。
同样受益于侨务助学项目的近百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子女,就读于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新疆师范大学。去年9月,当国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前去看望时,孩子们用汉语演绎了《感恩的心》。“这些孩子来中国之前一句汉语都不会说,节目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的。他们手捧蜡烛,唱出发自内心的感激。”
就在不久前,国侨办副主任谭天星到昌吉州奇台县坎尔孜乡华侨村慰问贫困归难侨时,一位78岁的维吾尔族蒙古归侨还曾请求拥抱一下远道而来的“亲人”。
“类似的画面还有很多。”常雁说,长期以来,中国各级侨务部门为新疆归侨侨眷及当地民众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帮助。仅2014年,新疆外侨办就开展了“送温暖慰问活动”、“送温暖医疗队活动”、海外侨胞捐资助学活动、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使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侨界民众从中受益。
常雁介绍说,新疆所拥有的侨务资源并不多,且都是“穷亲戚”,因此,新疆的侨务扶贫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支持。他认为针对新疆的扶贫项目应逐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特别是应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花小钱、办大事”。“把有限的侨务资源,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