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留学特快 >> 华裔将澳前总理旧居变身纪念馆 92.1万澳元拍得

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张炜:用执著牵手人生

  两年前,站在两间空空如也的实验室里,张炜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她亲自联系购买国外的高精尖仪器,带着学生一点点地去淘小零件。未来在她脚下一点点延伸开。

  当“淡定”遇上“抉择”

  “云淡风轻”,这是张炜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话不多,当你恨不得想倾听她所有故事时,她却浅浅一笑:“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就是每天在坚持自己的事情吧。”

  但如果你认为她只是个温柔如水的女子,那就错了。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她会朝着目标一直走,用她自己的话就是“爱钻牛角尖”。

  她的第一个选择,是从“顶着光环”的临床转向了“比较冷门”的药理。“我发现很多病人出院时只是有好转,并没有完全治愈,所以想从源头上去寻找方法。”

  一头扎进药理界,得到了美国知名教授的青睐,前往耶鲁学习工作8年,这是一条足以令所有人艳羡的“阳光大道”了吧?但她却做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另一个抉择——接受了母校河北医科大学的邀请,回国发展。

  “我有自己的理想。美国条件很好,但是工作需要跟着老板走,想做自己的事太难了。”张炜一直向往中医,想传承古老的精粹,结合进自己的研究中。

  只有丈夫知道看似文弱的她内心有多坚定,陪她一起回了国。她加入了心仪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带了课题组。

  如今,看着亲手组建起来的实验室,张炜才真切地感受到“回到了家”。

  “高冷”界的有心人

  “对于‘谷氨酸受体’,我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但还是不断地有新发现出来。它太神奇了,没有它就不会有人类。”谈到自己的领域,她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开心,话也多了起来。

  这是个在外行人看来实在“高冷”的领域,她却乐在其中。

  “我喜欢较真,在做不出来东西的时候,总会一直问为什么,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张炜在自己的领域里成长得很快。

  美国导师也因为她在读博期间就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我喜欢这样勤奋的人。”每每想到导师这句短短的赞美,张炜内心就会多一份动力。

  翻过了很多奖项的高峰,张炜的日子却一如从前,看文献、查资料、做实验。她每天都跟着时间的脚步工作着,“滴答,滴答”,日子慢慢的,脚印深深的。

  清晨四五点钟,天还只是朦朦亮,张炜就已经坐在书桌前翻起了资料,这时候是她最好的状态。晚上照顾孩子睡着后,她也会再看会儿文献,才能安然入眠。“工作让我很快乐,偶尔全家也会一起去爬山,去户外,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

  做基础也有“春天”

  “我们就是为临床大夫服务的。”张炜一字一顿,话语朴实而谦逊。

  只是谈到这里,她还是略显无奈。“在国外,‘脑研究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国的基础性研究还是欠缺些。”

  或许人们的成见在于,基础科学有点枯燥,更有人说它没有应用科学“吃香”。

  有些人会问张炜这样的问题,“当你日复一日地埋头做实验,还不会被人知晓时,会不会觉得不值?”

  面对很多人的关心或是质疑,张炜都只是抿嘴一笑,“我相信我们做基础的也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或许我得奖就是一个证明。”

  她还是静静地坚守在自己的位子上,在心里描绘着属于自己领域的未来世界。“我也有小‘跨界’,这是我们以后发展的方向。”张炜会将感兴趣的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希望把基础的路子做得更宽。

  “好好做研究,好好带学生,”成就只是过往,她的目光只盯在前方。

  做基础也有“春天”,只是这里需要的正是张炜一般平和而执著的人。她诠释了这样一句话:无论世间他物如何变幻,只要走好脚下的路,成功便会不期而至。(任媛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