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汕头1月9日电 题:华侨试验区挂牌满月 汕头再打“侨牌”谋求新红利
新时社记者 章新新 张见悦 索有为
中国第一个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发展战略平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8日挂牌满月。这个试验区位于中国唯一一个因“侨”而立的特区——汕头。
处在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连接点,在1979年就被列入第一批特区名单、1981年正式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的汕头,一度在其他特区快速崛起的黄金时期,饱受“特区不特”的困扰和质疑,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经济特区乃至低于广东很多地区的发展水平。
“汕头发展慢与观念上落后、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没跟上、发展大平台与大产业项目匮乏等有关,尤其是新的重大战略平台。”中共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说:“如果汕头不再争取加快平台建设,特区将只剩下一块牌子。”
在2014年9月前,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中,深圳有前海、珠海有横琴、厦门有海西,唯独汕头没有战略发展平台。
2014年9月15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汕头设立华侨试验区。
“设立经济特区,‘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中共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镇松引用邓小平当年的表述说,“当下华侨试验区是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定位,同样是因为‘侨’字。”
汕头初步规划在总面积为480平方公里的海湾新区的基础上建设华侨试验区,其核心区包括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南滨新城、汕头保税区、广澳港区和南澳岛全域。
新时社记者近日在华侨试验区起步区采访时看到,填海新造出的工地上一片繁忙,目前开工的重大项目有23项,总投资29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极具当地文化内涵的意象。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华侨试验区在设置、规划考量上,亦有其特别之处。
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黄育斌称,包括自贸区、深圳前海等在内的重大平台,中央政府都是先给政策然后开始运作,而华侨试验区是先开始运作,然后再编制总体规划,向中央政府要政策。
目前,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牵头,广东省政府正在研究华侨文化合作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和措施。汕头市已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着手编制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
华侨试验区的建设引来海外华侨华人的高度关注。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于2014年11月底在广州出席海外知名侨领侨商座谈会,戴德丰、陈有庆、陈经纬等36位知名侨领侨商在会上纷纷围绕推动华侨试验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华侨试验区是新事物,华侨是其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试验区建设的主力军。”朱小丹说,华侨试验区将坚持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各项合作,充分发挥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全球侨商侨胞力量,全方位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更高起点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在当地官员眼里,华侨试验区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平台,更是时代赋予汕头的第二次机遇。
汕头市市长郑人豪表示,汕头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如何建设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把海内外潮汕的华侨华人资源能量调动起来,共同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吸引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金融、自贸等方面的产业落户到汕头,推动汕头经济的大发展。
黄育斌称,将做好包括发展规划和政策设计、产业设计在内的试验区顶层设计,3月底前完成发展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广东省政府,争取将华侨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把华侨试验区纳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力求在产业引进和内地企业通过此平台走出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必豪看来,华侨试验区与国内其它试验区很不一样,它面对的特殊群体是中国的一个独特资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一种天然渠道和载体,华侨很多时候可以做到国家交往无法达到的效果,也就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在做政策创新设计的时候,我们突出打好‘侨’牌,希望中央有允许华侨资本和人员比较自由流动或便捷进出的先行先试政策或制度安排,以便于交流合作。”李必豪说,这就涉及到要有对华侨资本适当开放的特殊金融政策,并建议在试验区试行类似回乡证的侨胞证制度,便利华侨出入境。
刚刚满月的华侨试验区,注册企业已有35家,包括新加坡游艇公会、加拿大潮商会等海外华侨企业;更有120多家企业表达出在此投资的意愿。
“华侨试验区将把汕头特区优势和潮汕侨胞的人脉商脉、海内外潮商雄厚资本结合起来,构筑全球华人华侨精神家园。”中共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说。(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