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留学特快 >> 中国82岁儿赴大马探望103岁妈妈:20年了还认得我

陈舜臣,日本文坛上的杰出华人作家

  1月17日,对于日本神户的人们而言是个特别的纪念日。20年前的那一天发生了7.3级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而就在几天之后的21日,作家陈舜臣(1924—2015)在神户去世了,享年90岁。他去世的时刻——凌晨5点46分,正好是20年前那场地震发生的时刻。

  在日本,年轻人到20岁就标志着正式成人。自此以后,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或许,陈舜臣看着灾后的神户迎来了成人礼,然后就毫无牵挂、欣慰、安详地离开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很多神户人都不由得想起了20年前他发表的那篇《超越悲伤》。这篇文章曾给人巨大的勇气与鼓励。而今,这位代表昭和时代的作者却悄然离世了。

  陈舜臣这个名字,看起来就像是为撰写历史而生的人物。在日本,他是与司马辽太郎(1923—1996)齐名的历史小说家。两人均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学校(现大阪大学),司马比他大一岁。1996年2月,司马逝世,在其追思会上,陈舜臣即兴作了下面这首诗:

  春泥未晒菜花边,学业同途五十年。

  一梦人琴今止矣,伤心只见旧山川。

  作者说,一觉醒来,不禁叹息像古琴名人伯牙那样理解自己音乐的人已经不在了,只能伤心地眺望以前两人曾经一起游览过的山川。

  用文明史的视角大气地书写民族兴衰,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可以比肩。如果说“司马史观”有着对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的探究的话,那么陈舜臣着力探究“大中国”荣枯盛衰的姿态,与司马有着共通之处。陈舜臣博闻强记,通过缜密的采访以及想象力去创作历史小说。其作品的很多主人公跨越了民族与国境,正像他自己。

  陈舜臣,祖籍台湾,自幼接受汉语教育,在日本成长。他的背景融合了多重历史文化。有人说,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寻根的足迹。他最初靠推理小说起家,囊括了几大重量级文坛奖项,从而一跃成名。他发表的《鸦片战争》《小说十八史略》《太平天国》等大量有关中国历史的作品备受好评,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中国人的思维加上日本文学的熏陶,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其作品有别于一般的中国作家或者日本作家。在《给台湾读者的一封信》中,陈舜臣谈到了他撰写历史小说的初衷和意图。

  他写道:“初以推理小说为主,五十岁以后则以历史小说为主。当然,我的对象都是日本读者。战前,特别是明治以前,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仍有许多人具有中国古典或历史的素养。到今天,这些已逐渐淡薄。我曾以中国历史为小说题材,主要就是希望使这些已变淡薄的东西,再一次浓厚起来。小说家的工作,就是描述人生的真实面,因此,往往能从各种角度来凝视各式各样的人生。呈现在小说家面前的素材,像山一样多。每个小说家便从这里面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每个人的气质和体质都不同。我提供给读者的,也一定是呈现出我的精神的作品。”

  2014年,为了防止陈舜臣相关资料的遗失,“陈舜臣亚洲文艺馆”在神户市中央区成立,该馆收集了数千件陈舜臣的所藏资料和原稿。在开馆前夕,陈舜臣在其长子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参观。据长子介绍,在看到重现其书斋的房间时,陈舜臣非常兴奋地说:“想在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好好地看看。”除了书斋以外,还展示着陈舜臣在撰写作品时用作参考的《清代通史》以及《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等有关中国史的资料。

  陈舜臣离世的消息传来,很多相关人士都发表了谈话。同样以撰写中国历史小说而闻名的浅田次郎说:“我从先生的著作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鸦片战争》。这本书从正面对抗欧美史观,很少见。与其说是从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国,不如说是从更为全球化的视野来书写中国历史,我受益匪浅。”

  著名的宗教学者山折哲雄说:“先生不仅留下了《诸葛孔明》等历史小说,而且也留下了很多远见卓识的文章。在现今日中关系面临困难的时代,我觉得先生是为日中关系改善而尽心费力之人。”(朱琳 作者系日本神奈川大学讲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