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价翻倍,2103亿投资如何回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价翻倍,2103亿投资如何回本?

11月17日,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大坝。 新华社 资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北京市民即将喝到长江水。与2002年的第一份规划相比,中线工程通水晚了4年,造价翻了一倍。

  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1月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103.6亿元,相当于修建0.85个三峡工程。这笔钱是怎么筹集来的?又花在哪些地方了?将来如何回收成本?

  通水晚了4年,造价翻了一倍

  南水北调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14年,东线、中线两个工程共下达投资2541.0亿元。而在2002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时,中线一期主体工程的预算总投资为920亿元。根据该规划,中线一期工程引水入京的时间为2010年,如今通水晚了4年,造价翻了一倍,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张基尧于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任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经历了预算超标、工程延期的大部分过程。2013年,张基尧在《百年潮》撰文《南水北调工程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回忆称,早在2005年,编制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就发现原定预算远远不够,报告给出的新预算是2546亿元。

  张基尧分析认为,工程资金翻倍的原因很复杂,包括移民搬迁补偿标准提高、辅助性工程增多、物价上涨、治污项目纳入等。中线、东线沿线征地约100万亩,动迁居民近50万人。最初移民安置的征地补偿标准为前三年亩产平均收入的7~8倍,但后来发现如此低的补偿农民难以接受,于是升为16倍。

  南水北调工程多采用的明挖水渠,隧道专家王梦恕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这也是成本增高的原因之一。水渠明挖一方面让工程量和征地面积都变大,另一方面得修很多桥。张基尧回忆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跨渠桥梁原本只设计了600多座,但最后又新增1300多座。

  此外,将治污项目纳入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使成本翻番的原因。水污染治理一向是工程量、投资量巨大的事,而在早期,治理南水北调工程沿岸的污染并不在工程投资中,只是后来发现,如果坐视不管,无法治污,就算水通了,建好的工程也不能输水,失去了意义。

  工程建设基金主要来自重大水利基金,回收成本主要靠水价

  据南水北调办公室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投入使用资金超过一半来自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为1496.4亿元;此外还有中央预算内投资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96.5亿元(在工程受水区的6省市筹集),以及478.5亿元的贷款。

  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的前身是三峡工程基金,这个基金是怎么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来源的?张基尧回忆称,南水北调工程筹划阶段时曾对融资渠道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这一工程的定性上:究竟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如果是公益性,则应由国家出钱,而如果是经营性,则可以发行债券、股票、基金甚至将资产证券化。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准公益性工程,工程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财政、南水北调基金以及银行贷款。

  2005年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认为南水北调需要追加投资,南水北调办公室随后向国务院申报,希望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把三峡工程基金转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以填补预算的缺口,但因为三峡建设办公室的反对而未获通过。经过多轮协商,可行性研究报告直到2008年才获得国务院批复。协商的结果是三峡工程基金转化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其中一部分(前期约75%)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另一部分用于三峡后期的建设。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是准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存在资金回收的问题,张基尧介绍称,“资金的回收主要渠道是水价”。

  然而水价却是一把双刃剑:定价太高,当地难以承受;定价太低,成本难以收回。2014年6月,《21世纪经济报道》引用一位匿名专家的观点称,“‘南水北调’的平均水价大概是2块多钱”,再加上后期维护、运输成本等,有观点认为每方水的价格可能“高达10多块”。

  10月26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南水北调的水进京后,水价不会大幅上涨,“预计未进北京配套管网之前的成本价,每吨不会超过3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