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朱明国曾被家乡人称为“才子” 在五指山题词被抹遮

评论:从激情到理性 2015改革将进入第二阶段(2)

  第二阶段改革的特征

  第一,更多民众心理开始等待改革落地。民众心理的转变是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特征。在第一阶段,随着改革者提出改革,民众是欢呼的、支持的,但当改革正式启动后,民众就将进入等待。对于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更是如此,比如,2014年中央深改组通过了几十个改革方案,其中有些直接涉及到民生,如户籍制度改革,更多的民众期盼这一改革能早日落地,尤其是那些需要户口的人。但这一方案从中央深改组通过,到基层落实,中间的时间差中,民众的等待心理会不断增强,有的本来想通过考公务员来解决户口的,也可能不考了,反正政策很快就要出台。等待期也是一个危险期,一旦等待期过长,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产生失望、失落情绪。总之,第二阶段的民众心理比第一阶段更复杂,第一阶段民众心理主要集中在支持不支持改革上,而第二阶段的心理则把支持、不支持、等待、失落、着急等各种心理糅杂在一起,应引起改革者的高度重视。

  第二,一线落实改革的官员将直面改革挑战和考验。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高层在考虑要不要改革、评估风险和挑战有多大。但改革进入实施期后,在改革的实施中,越来越多的一线官员将不得不直面改革,不管愿意与否,都得面对改革的挑战和考验。认真落实者,还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敷衍了事行为控制不住的话,敷衍了事者将越来越多。比如,机构改革,市县官员都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要认真落实将面临一大批裁撤单位官员的安置问题,容易引发官场矛盾。再如公车改革,没有公车后如何解决官员外出开会、外出调研、现场视察等问题,将考验地方改革者的智慧。如,有一个县离省会300多公里,县级领导经常要去省里开会,来回一趟油钱和过路费得近700,有时平均一周要跑一次,而补贴方案里面县级领导只有一千出头,没有公车后省里要求开会怎么办?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导致官员队伍不稳定,在年终考评时,主持当地改革的干部就可能得不到好成绩。而在现在的官员观念中,保稳定、保运转、不出事就是最大的政绩,他们改革的积极性真的不高。

  第三,改革的督促落实工作将更为突出。相比于2014年改革的建机制、配人员、出方案,2015年的工作将更为突出落实工作。抓落实也是改革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中国改革的抓落实工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深改组通过审议的方案,要尽快完成顶层设计,尽快启动实施。二是要重点抓省级和中央部委等省部级的落实工作,只有他们落实了,落实好了,他们下面的单位才好落实。如果他们落实的慢,或者偷工减料,市县的改革是肯定要出问题的。曾经有基层干部说,他们省虽然对中央改革落实比较积极,深改组的会议也开了不少,但都是务虚的,没有切实的落实方案。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加强督促,严厉惩处,如果连省一级都管不住,市县一级的改革就不能落实好。三是要多与基层互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立中央与基层的联动机制,这一机制建立后,中央改革方案将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基层落实起来也要更为轻松些。

  第四,改革的质疑之声将不时涌现,改革将进入危险期。在改革的第一阶段,摄于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大势,改革的质疑之声比较少,但是当民众的心理发生变化,从激情变为理性,从欢呼变成期待,那么一旦改革的成效不够显著,或改革之中利益受损者过多,那么改革的质疑之声将会不时涌现,他们会反思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这一阶段,由于博弈的原因,改革的阻扰势力也将有可能抱团,利用自己的平台,向改革发质疑之声。改革的第二阶段是矛盾引爆的阶段,这一阶段改革者如果在民众心理引导、舆论引导等方面没有控制好,对改革之中的反对势力没有及时掌握情况,就有可能使改革受挫。所以,自从进入第二阶段后,改革就进入了危险期,古往今来的众多改革都不是在启动的第一阶段失败的,大都是在具体实施操作的第二阶段失败的。在第二阶段,改革者在更为完善改革策略、战略的同时,更要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质疑、非议,甚至挫折。

  (作者姜志勇,国家信息中心副处长,生民书院院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