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从朱明国“消失”看如何为领导“辟谣”

从朱明国“消失”看如何为领导“辟谣”(2)

  准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领导也是普通人,被举报传闻“骚扰”,很难不为所动,他们也有“辟谣”的心理需求。据媒体后来“扒皮”,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对媒体的回应,就是在刘铁男的要求下进行的。

  2012年12月6日上午,时任《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连发3条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与商人结成官商同盟、与情妇反目。

  时任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曾亚川立即对媒体作出回应,称上述消息纯属诬蔑造谣。其表示,刘铁男本人正在国外访问,已经得知此事。他还称,“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

  当然,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了。2013年5月12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无疑给了该局新闻发言人一次重重的“打脸”。

  连人民日报官微都看不下去了,反问,“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但正如人民日报官微所言,新闻发言人是公职,维护的是本单位形象,而非领导个人。后者是否“清白”,掌握举报线索和证据的是纪委部门,无论有无初查、立案、查实,纪委部门才最有发言权。

  领导所在单位人员一不掌握材料,二与当事人利益攸关,即使“辟谣”,也无权威性。

  因此,“辟谣”的第一准则是有针对性,知道什么说什么。否则,谁才是造谣者,真要看谁没法笑到最后。

  领导有没有被举报,举报内容是否真实,“不清楚、没听说”,打打马虎眼就过去了。再官方一点,就推给纪委组织部门,留待他门向社会公布。

  这时,记者听得直跺脚,那也不妨透点料,大家都好交差。比如领导在中央党校学习,没有问题,领导在国外访问,也没有问题。话不用说太满,至少现在,领导并没有受到控制,一切工作正常。

  如此,领导的心愿也可以了了。

  身在官场,必须严酷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要知道,那年某地警方“辟谣”世界末日,网友还会反问“警察叔叔,你是怎么知道的?”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