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习近平三农三字经巧解:习农家事、近乡情深、平衡发展

习近平三农三字经巧解:习农家事、近乡情深、平衡发展

  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农业现代化等“三农”领域的关键问题。

  这让人们对未来一年“三农”问题有了新期待。

  12月23日晚,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学习小组”刊文,从“习农家事”、“近乡情深”、“平衡发展”三个层面,对这一年习近平关注“三农”进行了解读。文章说,在这一年,习近平踏上田埂,走进大棚,去加工厂鼓励企业,到村民家体察冷暖。习近平的“三农”情结与他的青春一道,随着岁月积淀,这种醇厚的情怀也仍在延续。“曾经,他在田埂上思考国家未来,而今,他在中南海里眷顾庄稼。”  

\

   习农家事:“今年的馍馍能吃上了”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一直对农业发展情况格外关心。今年5月9日,习近平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走进高标准粮田。看到小麦长势喜人,听到村民估计自家小麦亩产不低于1200斤,习近平欣慰地说:“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习近平所考查的黄灌区近年大力兴修机井等农田水利设施,“黄河水+井水”为丰收上了水利双保险。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河南省今年夏粮总产量667.76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而这也正是全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伫立田间的习近平还说,把河南粮食、小麦抓在手里,全国粮食丰收就有了基础。这是河南的贡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也是奉献。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作为经济工作任务的一大重点被提及。

  为什么习近平对粮食这么重视?

  古往今来,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曾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无论是知青还是县委书记、一省省长还是一国主席,习近平都热衷与钻研农事。他不仅是农业方面的理论专家,著有《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曾专门分管地方或全国的农业工作,更是在黄土理摸爬滚打过的实打实的“种地好把式”。

  当知青时,15岁的习近平用两年时间过了“劳动关”。延川县常旱,习近平不仅靠种地剩下余粮换钱,还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淤地造田,拦河打坝,为村里留下了至今都肥沃的耕地。

  可见,习近平从年轻时便跟土地打交道,所以尤其理解种粮不易。

  “今年的馍馍能吃上了。”习近平这句充满泥土味的赞叹情真意切,既是感同身受又是高瞻远瞩,话里话外,满满的都是喜悦。

  近乡情深:“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

  习近平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天然感情的原因,还是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间,在与镇、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给出的答案最为恰当: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所以才能够“接地气”。

  这种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一直伴随着他的工作生涯。

  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期间,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并在调研后及时纠正了高征所购造成了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让“高产穷县”翻身,走上了承包经营、多元发展的路子,为村民们立了“大功”;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为跑遍乡村,他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身体力行推行“四下基层”制度;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全面开展了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领导下访的长效机制;现今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农村是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农民生涯是其人生的一笔丰富财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血肉联系,所以习近平在农村考查时,在与农民交流时不折腾,不肤浅也不造作。

  去年习近平来到海南玫瑰园,带上了黎族群众的斗笠,今年4月28日,习近平又远赴新疆,维吾尔族主人按照招待贵客的习俗,给他戴上一顶小花帽。在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习近平察看起居室、厨房、牛羊圈、果园和农机具,了解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与闻讯而来、挤满院子的村民拉起家常。

  7个多月后,习近平又来到江苏。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他在慢病门诊同前来就医的村民魏定瑜亲切交谈,询问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还走进村民家厨房里,拧龙头、开冰箱、揭锅盖,夸家里的土豆烧肉“真香!”。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因为习近平是“种庄稼出身”,所以和乡亲们才格外有共同语言,才格外精通一门“学问”——那就是如何从小院里、饭桌上、田野中的细节处了解民生、观察中国、检验“三农”工作成效。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流露出来的这种浓厚的“农民情结”,也让亿万农民感到一种关怀、一种幸福。

  平衡发展:“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习近平在今年江苏考查时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也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的美,在于人,在于山水,也在于发展的平衡与活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今年3月9日,习近平在人代会审议时曾到安徽代表团谈到农村改革时如是说。

  农村的美在于村民“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

  在乌鲁木齐的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习近平夸赞树上干杏“别有风味”、若羌枣“味道好”。拿起袋装葡萄干,他问:“没用化肥吧?”看到一包和田大枣标价190元,他问老百姓能得到多少收益。“你们有品牌吗?”“新疆果品和中亚趋同,如何进一步打造优势?”

  在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区草莓种植基地门口,习近平驻足观看,拿起产品询问产量和市场价格。他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习近平曾在南疆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发展要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增加收益。一定要抓出实际效果。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

  今年以来,中央先后启动了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也进一步完善。

  农村的美还在于让“像抓经济一样抓民生”,让村民们安居乐业,不断增添正能量。

  12月13日,在和江苏镇江村民交流时,当得知村里已全部完成了厕改,习近平进一步了解排污管道建设和污水处理情况。他说,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

  要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面临的教育、社保、住房等问题,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水、路、电、气等突出问题,认真帮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习近平在今年在南疆考查时的座谈中也这样强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