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朱明国曾被家乡人称为“才子” 在五指山题词被抹遮

北京观察:别让正义再迟到十八年

  文/马浩亮

  备受关注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终于迎来迟到18年的正义。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了1996年对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的判决,宣告其无罪。一起草菅人命的冤案,令一个少年被永远定格在18岁。虽然18年过去了,我们彷彿依然能听到他面对冷酷的栽赃、凶残的刑讯时,胸中那沖天的愤怒与绝望。

  与冤案本身同样让人感到愤慨的,是漫长而冰冷的昭雪过程。当年仅凭死者指甲缝里的血型和呼格一致就认定他是罪犯,但2005年该案的真凶被抓获并认罪的情况下呼格案却始终得不到平反;当年从逮捕到枪决呼格只用了61天,而纠正这一错案,竟用去了整整18年。这是何等的冷血,这绝不是内蒙古法院一句“真诚道歉”、“引以为鉴”就能弥补的。

  迟来的正义,或许让呼格家人得到些许慰藉。但与之惊人相似的河北聂树斌案,仍然还在等待。1995年,聂树斌被以故意杀人、强姦等罪判处死刑。而后2005年王书金承认自己才是真凶,河北省高院迟至2013年9月才宣判,却是驳回王书金上诉、维持原判。今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将聂树斌案指令山东省高院复查。该案或许会迎来转机。

  但无论是被冤杀的内蒙古呼格、湖南滕兴善,还是侥倖从酷刑监禁中平反的湖北佘祥林、河南赵作海,他们的人生命运都被不可逆转地改变。而一些涉事官员却得不到惩办,制造杭州张氏叔侄“强奸”冤案的女警察聂海芬,居然一度被誉为“女神探”。滕兴善案的涉事官员仅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比现实,这句话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一次冤案,可能将一百次正确判决的努力,化为乌有。就像内蒙古政法系统,无论工作总结写得多么天花乱坠,但呼格案的标签注定将长时间贴在他们脸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也正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等一系列举措,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内蒙古公安厅已经在本月初组成调查组,开始依法调查当年所有参与呼格案的办案警员。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对违法者绝不能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姑息纵容。天上的呼格在看,全国人民在看。依法治国,需要每个人特别是执法者心存对法律的敬畏。只有当每个个体在法律面前都是一个大写的人,而非渺小的草芥,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

扫一扫,关注新时社网《北京观察》公众号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