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朱明国曾被家乡人称为“才子” 在五指山题词被抹遮

“习常态”卓然成型:六大新气象重塑中国

\

  “习常态”是指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防六大领域全面进入了一种“新常态”的时代大格局。

  两年时间,气象一新。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高效推进,中央八项规定勒紧官员纪律之绳,中央和省级巡视工作制度化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已成社会共识……

  这两年来,带有习近平个人鲜明风格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新理念、新政策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和重塑中国。

  由习近平担纲起草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即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撰文称,十八大后的总体布局实际上是“六位一体”,在“五位一体”之外,还应加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这就是两年以来已渐成型的“习常态”。

  “习常态”是指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防六大领域全面进入了一种“新常态”的时代大格局。

  在这种大格局下,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由“六位一体”总体布局构筑的“习常态”成为唯一必然选择。

  自十八大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挑起了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重托,决心带领中国继续无畏前行。

  “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今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说。

  在受访时,他的语调平缓而沉稳,大多数时候面带微笑,而在谈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时则神情严肃。

  “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习近平形象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两年来的脚踏实地,让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感叹,没想到十八大后的中国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型。

  中国经济适应“习常态”

  “习常态”首先体现在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及“新常态”。

  那时,中国经济正遭遇“倒春寒”:一季度增速跌入6个季度以来的谷底,实体经济成本高企,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三驾马车”拉动乏力……忧虑正在蔓延。

  其时,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适应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要接受从超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率的现实。

  适应的背后,习近平领衔中央领导集体给中国经济开出了一剂药方——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同时,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15个领域60项改革任务。

  美国《新闻周刊》其后的封面报道如此描述:“这份被简称为《决定》的报告着重指出市场力量‘在资源分配上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让全世界受过西方经济学体系训练的经济学家们都交口称赞的说法。”

  正是在这份决定里,中央果敢地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重要论断取代了之前贯彻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论述。

  对《决定》的落实,习近平更加果敢。

  两个月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公开报道中亮相,而习近平则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设计师”。

  国资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领域的“习常态”已登场。

  去年12月17日,上海市政府公布“国资国企改革20条”,最先拉开国资国企改革大幕。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过半省份出台了地方版“改革路线图”,涉及混合所有制、国资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分类监管等多方面内容。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