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十五岁了,还在青田仁庄镇小学二年级读书,他身体结实,个头很高,这海拔几乎与带体育课的男老师处在同一水平上。因此,他担当了篮球赛中,从前锋到后卫的所有角色,即便这样,小伟也要放慢脚步和高度,才能让兴奋的同学们碰得到篮球。
这就是小伟所面对的现实,他已经懂得了怎样避免尴尬发生。仅仅一年前,小伟还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一所中学读书,拥有当地居留证。去年底跟着父亲回到国内老家,以小伟的中文基础,老师们建议他插班,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
除了身高方面的差距,小伟在仁庄镇小学内不算特殊。这所小学330多名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孩子持有中国护照和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巴西等国的长期居留证,还有一些孩子根据出生地所在国的法律,已经加入外国籍。这些孩子的父母是青田县仁庄镇一万多位华侨中的一部分,多数已经在海外打拼十年以上。
人们有时候称这些孩子为“侨二代”或者“洋留守儿童”,这些借助于形容国内打工族生活而来的衍生词,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孩子们的漂流童年,以及他们父母的艰辛。
校长项春勇老师说:“其实,孩子们还有别的意义。这一代人,和老华侨不一样,这个群体很矛盾。虽然,他们的父母在西方打工赚钱,但对国内的发展十分关注,担心回国后跟不上潮流,毕竟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欧洲经济危机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把孩子送回国内的人数在增加。”
于是,在国外读过几年书,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回国内学习中文。因为往返欧洲等地路途遥远,路费昂贵,这一趟跨越洲际的行程,爸爸妈妈竟然很少跟随,几岁的宝宝都是托老乡们带回。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几乎在孩子们心中留不下什么记忆。他们转机温州后,大多再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接回乡下。
五岁的小玉记不起回来的过程,也许只有等五年后,去西班牙换居留证时才能再体验一次。六岁的小杰,听得懂意大利语和青田话,但他还在学动画片里的普通话,他不知道父母在意大利的哪座城市里生活。
不过,小伟对刚回国的几天记忆深刻,他说,因为时差,回来后几乎每天都不睡觉。小伟是跟父亲一起回到仁庄的,父亲在镇上最好的位置,开了间小超市。镇上有好几家超市都是像他一样的华侨回来后开办的,这几乎和他们在欧洲忙活的事情一样。
放学后,小伟就到父亲的店里帮忙,他说,与马德里相比,他喜欢这儿的生活,因为没人欺负他。小伟也有个西班牙名字,叫“xiao”,不过现在已经不太用了。他早就能熟练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字。他的中文进步很快,父亲睡觉的时候,他利落地完成了一篇一百多字的日记。有遇到写不出的地方,他就在电脑的搜索引擎中,敲入汉语拼音,找到所要的词组,然后记下来。
在小伟班上,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孩子,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海外打工。老师们说,学校一二年级这样的孩子最多。但能读完全部小学课程的学生很少,越往高年级,这样的学生所占比例越低。孩子们有时候需要出国去办居留证,有时候因为难以割舍的亲情,父母又决定把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孩子们有着比候鸟更强的适应性,适应气候,适应语言,适应族群,适应奔波,更要适应离开父母的日子。
学校留了孩子们出国前准备的凭据复印件:护照、机票以及国外的居留证等等,以备他们有一天打算回来时,可以作为重新申请学籍的证据。十多年下来,学校已经积攒了厚厚的一叠资料,这些档案都保留得很完整,老师们说,总有孩子会用得到,这几年回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得等着他们。(王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