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基层改革观察:融合成果渐失 民族政策改革迫在眉睫

基层改革观察:融合成果渐失 民族政策改革迫在眉睫

\

  文/祝戈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建国后,我国民族融合很快,不少少数民族都开始习惯汉族的生活方式,也不太在意自己的少数民族成分,尤其是生活在大陆腹地的少数民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的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在强化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同时,也进一步的加剧了民族认同的差异,不少已经生活习惯汉族化的少数民族,为了获得民族照顾政策,不得不将自己的民族成分改回少数民族,少数没有及时改回民族成分的人,甚至走上了上访的道路,民族融合的成果正逐渐丧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步入正轨,国家开始对此前模糊化的民族成分问题进行鉴别、登记,并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建立民族自治乡、自治县、自治州、自治区等。就拿笔者调研的几个县来说,其中一个县,当年民族成分登记的时候,共有31万多人登记为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大半。

  民族成分登记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民族照顾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国家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各项扶持增多;二是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增多,最主要的就是高考加分政策,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考能加分20分,有的地方甚至能加到50分。民族照顾政策的实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几十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这一政策的弊端也越来越显见。

  首先,民族地区国家支持的增加,造成了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落差感,这其中意见最大的是那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但不够成为自治地区的县乡市,他们抱怨,同样是少数民族聚集多的地方,和自治地区比起来,他们得到的少数民族政策太少了,同样是高考加分,自治地区和非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加分是不一样的。

  其次,人为的促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更改民族成分。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享受高考加分政策,都把子女的民族成分改为少数民族,如果子女不符合更改条件,就想办法先把自己的成分更改,再更改子女的,因为我国规定登记为少数民族的人口必须至少父母一方是少数民族,这些年来,很多年龄已经40多、50岁的人口,他们本来已经登记为汉族了,但为了子女,又不得不查找各种档案,证明自己的父母辈、爷爷辈是少数民族,以便把自己和子女的成分改为少数民族,很多人为了更改民族成分,各种不合法的手段层出不穷。

  再次,因为民族政策问题上访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享受民族地区照顾政策,一些少数民族比例较大地区的官员向上反映的次数越来越多,一些地方甚至抱团向上反映、争取政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某些少数民族比例较大县的民委官员,主要工作就是两个,处理少数民族成分更改申请、向上争取民族政策支持。

  民族照顾政策,特别是高考加分政策,引起了非少数民族人群的不满,笔者调研中发现,同样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的两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习惯都一样,甚至少数民族孩子家庭条件还更好些,因为高考加分政策,人为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公平,学习差不多的两个人,最后的高考录取结果可能差别很大。这样增加了非少数民族人群的不满,更为关键的是,享受加分政策的那个孩子不见得会感谢国家!这个孩子因为高考而把民族成分改为少数民族,但以后就业、升职的时候,却可能因为是少数民族而存在劣势,甚至受到歧视,这样不但不会让他感谢民族政策,甚至加剧他对民族政策的不满!

  明年初,将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家应该认真反思现在的民族政策,也不是说要全部取消少数民族照顾,对那些确实情况特殊、落后地区适当照顾是可以保留的,但从国家的长远稳定出发,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融合、淡化民族身份差别是必然之势,否则,中国日后的民族问题将更为尖锐!

\
扫一扫,关注《北京观察》公众号 猛料与干货齐飞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