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新会11月24日电 (记者 杨凯淇)“我们这里的每一幢楼、每一层楼都有参与捐赠的华侨的题词、题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院长李锦荣介绍说,医院希望用这种方式向参与捐赠的爱心人士表达感恩,也让在这工作的医护人员能够时刻谨记于心,让慈善的精神代代相传。
近日,新时社网记者随国务院侨办主办、广东省侨办承办的“2014年中央媒体广东侨乡行”走进广东江门,探访侨捐项目新会区人民医院。
“良奕堂”、“陈瑞祺纪念楼”、“林裘谋纪念楼”、“念慈楼椿萱堂”……在医院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以捐赠者或其家人命名的建筑物。李锦荣说,这些“侨”的元素正印证了这所医院的特殊之处。
始建于1949年的新会人民医院,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后,已是集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医疗急救、医学研究、临床教学与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回顾医院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得到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医院先后接受华侨华人、港澳乡亲捐资赠物价值人民币约2600多万元。
多年来,医院利用这些善款加强医院基础建设,极大改善了医疗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初由黄球捐资兴建的“喜明楼”,90年代兴建的新会急救中心大楼,到霍宗杰健康体检中心,综合住院大楼等,每当医院开展大型基建工程或购置医疗急救设备等,总能得到热心侨胞的大力支持。
此外,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还为医院捐款设立多个基金。据新会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苏玛介绍,2003年起,霍宗杰、黄球、梁华济、莫耀强四位名誉院长与多位乡贤先后捐资设立了“贫困患者医疗扶助基金”,每年为经济困难的低保病人、外来务工者提供医疗费用援助。
“这些项目造福了很多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苏玛说,正因如此,为了报答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善举,医院也多次组织义诊活动,免费为广大市民和贫困地区群众诊疗,并采取医疗优惠政策。
李锦荣告诉新时社网记者,据他了解,很多侨胞选择捐赠项目时更热衷于民生工程,这是因为侨胞多在海外经历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自身就是从社会底层打拼出来的,所以更关注贫困群众。“因此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用好、管好这些善款,把它们用在实实在在的慈善上。”
李锦荣还透露说,一直以来,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项目都强调“不求奢华、但求实用”,医院亦始终坚守这一原则,努力使“捐者开心、受者实惠”。
他坦言,很多捐赠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富豪,有的人平日里省吃俭用,捐赠时却慷慨大方,十分令人感动。更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不少年轻人也逐渐开始接过老一辈乡贤的“慈善接力棒”,将这一传统继承下来。
正如新会区卫计局局长容础超所说,华侨捐赠在当地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很多家医院都曾接受过华侨捐款,这是侨乡的特色。
事实的确如此,广东省江门市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据广东省侨办介绍,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2013年期间,江门全市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赠物43651项,约折合港币68.1亿元。侨捐项目主要包括教育、卫生、文体、路桥、水利设施和济困、助学及其它福利事业等方面,其中以支持教育(37%)、卫生事业(14.5%)和扶贫济困、敬老助学(10.7%)为重点。
一直以来,旅居海外的江门侨胞秉承祖辈爱乡传统,热心造福桑梓,为侨捐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这种“侨乡特色”正在带动华裔新生代、海外新移民,在今后的日子里积极参与和传承父辈精神。(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