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广州11月24日电 题:广东侨乡“自梳女”:冰清玉洁瞻气节落叶归根念故乡
作者郝爽
“冰玉堂中诚雅洁,静安舍内满清芬。”“冰玉堂”门口,这幅对联显得有些孤独,却又清高。
近日,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团走进广东顺德均安镇“冰玉堂”,见到了在黄昏暮色中静静等待的四位“自梳女”姑太。
顺德是珠三角地区“自梳女”独特风俗的发源地之一。在上世纪初的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颇高,经济独立。但当时女性地位不高,她们不愿似很多姐妹那样,出嫁受气,便选定良辰吉日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表示终生不嫁,成为“自梳女”。
四位老人中年龄最长的已近94岁,最小的也已86岁。慈祥的笑容淡化了匆匆岁月中的苦难,反而令人更加渴望她们背后饱满的故事。
“我没有读过书,不记得具体年份,只知道我是17岁时,去到新加坡。”现年已89岁的“自梳女”黄月蓉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先到香港等了一段时间,才能去新加坡。当时坐船坐了好久,浪很大,很辛苦。”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萧条,丝业衰落,不少“自梳女”迫于经济和婚姻问题,结伴经香港乘船下南洋谋生。
当时17岁的黄月蓉就是其中之一。到新加坡后,她在一个大户人家里工作,主要负责煮饭,一餐要做六桌饭菜。
另一名“自梳女”黄丽娥介绍她在新加坡的工作——做家务和照顾婴孩,她的记忆大多停留在新加坡。当被问及下南洋做工是否开心,又是否辛苦时,她告诉记者,“开心与否,辛苦与否,都要去做,没有太多感受。”
随着步入老年,很多“自梳女”被当地家庭辞退。她们大多怀念故乡,希望落叶归根,便一同筹款、捐款在家乡建立“自梳女”安老院,取名“冰玉堂”。
70多岁时,黄月蓉回到顺德。数十年前和她一起到新加坡的多名“自梳女”们,有的在当地生意兴隆,有的则贫困潦倒,连回乡的旅费都拿不出。“当时,我想回家乡,老板出钱给我买了机票,让我回来。”黄月蓉算是幸运的。
回到故乡,进入属于她们的“冰玉堂”,“自梳女”姑太们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没有拿到中国国籍之前,年迈的她们每年都需去境外重新办理中国的签注,才能合理合法地在顺德定居。
经多方努力,如今,部分“自梳女”姑太已恢复中国国籍。对此,黄月蓉笑着说,“我又拿到了中国国籍,不仅可以享受医保和社保,还能拿到政府补贴,自然好开心。”
重新获得中国国籍,黄丽娥感触颇多,她告诉记者,原来在新加坡,寄人篱下,现在恢复了国籍,也找回了原来在家乡的感觉,放佛回到了小时候。她说,“我喜欢这里,这是我的家乡。我现在只想要健健康康地在这里生活。”
平时,黄丽娥会在“冰玉堂”做手工。她用纸做出彩色的花,好似她的人生,独自美丽。
临走前,“自梳女”们拿出从新加坡寄来的咖啡,想与记者们分享。多年过去,她们依然保存着喝咖啡的习惯,仿佛咖啡的苦涩和香气,会将她们的思绪带回南洋,依稀看到和煦阳光中年轻的自己,与那辛勤拼搏的身影。(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