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华人视觉 >> 中亚孔子学院架起“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之桥

中亚孔子学院架起“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之桥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其宗旨在于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今年是孔子学院创办10周年。目前,全球已在126个国家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所孔子课堂,架起了中外语言文化沟通理解的桥梁,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展示“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这正是解决当前多元文化世界格局产生的很多难题所需要的思想基础,也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文化相互尊重、经济合作的思想基础。

  如何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古丝绸之路”重放光芒;如何使“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深入沿线国家民心,继承“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精神,有力提升沿线人文交流内涵。孔子学院作为沟通中外文化桥梁和深化友谊的人文纽带,已成为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互动互鉴互融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与沟通平台。

  笔者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就中亚各国不同群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构建意义及发展模式问题,通过孔子学院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商人及大学生群体,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数据显示,60%被调查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自己建设的经济带,与他们无关。当时的调查恰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刚提出,调查数据应有陌生性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共同携手建设的社会群众基础不稳,积极性不高,会推迟或减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速度,影响目标的实现,也激发我们加大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方宣传及合作交流工作的步伐。

  一年后,笔者以同样的内容和同样的方式再次进行了调查,结果数据显示,70%被调查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它将会连接众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赢利。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新疆高校的留学生,85%被调查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决心学好汉语,将来积极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及相关工作。孔院、高校及任课教师及时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信息传播给他们。

  前后的调查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天已得到沿线国家一部分群体,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的认同,并赢得大家共同参与和建设。当然,在我们的访谈中,被访谈者多次强调,希望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文化交融,打开贸易交流合作的第一壁垒,希望加强区域大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软环境,希望孔子学院目前作为中外共建的较为成熟的语言文化交流平台,能充分发挥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发展区,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语言文化的优势,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以中亚等周边国家为依托,逐步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以孔子学院及来疆留学生教育为重点,逐步推进教育、科技及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孔子学院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之桥,推进“和而不同”文化追求成为沟通沿线各国民心之思想基础,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健康持续发展。

  积极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拓展功能,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综合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科技合作、旅游合作、信息咨询等人文综合服务多元功能发展,不断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孔子学院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及平台作用,扩大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影响力。

  充分依托中亚孔子学院优势,拓宽“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其他国家的交流平台,改变目前交流方式单一、交流平台狭窄的现状。加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各方交流合作机制及完善孔子学院平台建设,加快与上合成员国家的大学合作,政府与民间各方合作。

  做好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才需求培养工作,依托孔子学院及新疆高校教育平台,探索各类专业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思路。高度重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学生交流与留学生培养工作,增强不同国家青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社会的认同,发挥好留学生作为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文明种子及世代和平友好的中坚力量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未来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力及各方交流合作的纽带。

  加快完善孔子学院教师、教材及各项运行机制建设。目前,中国新疆已在中亚国家建有7所孔子学院、12所孔子课堂及20多个汉语教育中心,但近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孔子学院各方面内涵建设急需加强。所以应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及国别化研究,设立研究专项,培养研究团队,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文领域的智库研究和建设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保驾护航。(范晓玲)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