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年间,沈阳这个历史工业重镇,以一种改革的姿态面对世人。租赁制的试行,破产法的尝试,第一家证券市场的开办,劳动合同制的首次出台……一个个大胆的举动,从沈阳这块“改革试验田”萌生,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沈阳市市长武迪生早就这样说过:“长春同志为沈阳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不肯谈及自己的李长春总是说: “我只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一些具体工作上组织实施罢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谦虚。
改革就是探索,探索也难免存在争议。不管怎么说,沈阳在改革中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推行以承包经营为主的企业改革,给沈阳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注入了活力;“内引外联”,全方位对外开放,使沈阳向着开放城市迈出了新步伐;以南运河整治开发为代表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85年6月,李长春任辽宁省委副书记,1986年7月,任辽宁省代省长。素以“多做少说”为座右铭的李长春,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一段时间,李长春似乎从政坛上消失了。一次次的扑空使记者们倍感失望。殊不知,在此期间,他与省委书记全树仁一道跑遍了大半个辽宁,掌握了全省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1987年开始,对外开放的大潮把李长春的视线引到了辽东半岛。两年过去,这个5万多平方公里的对外开放区内已兴建起大连、营口鲅鱼圈和沈阳铁西3个出口加工区;整个辽东半岛1988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61.4亿元,占全省总额的65.2%;地处半岛北端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已建成交付使用;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1990年内也将全线通车……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传着种种对李长春“家庭背景”的猜测,尽管不着边际,却让不少人深信不疑,“要不,他那么年轻,能那么敢干?!”确实,他是一个事业上的幸运者:1983年春天,李长春任沈阳市市长时,他是全国大城市市长中最年轻的一个;1986年夏天,42岁的他出任辽宁省代省长,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长。他不仅执掌着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而且在改革开放中又推出一系列最早最先的试验。
这一连串的“最”字,对新闻记者们来说,自然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因而,无论是出席全国会议,还是在日常工作当中,李长春总是成为记者们最关注的人物。
对记者的追逐,他既有礼貌,又很得体。对提出采访要求的记者,他往往采取一次性“批发”:在适当时候,会同有关部门的领导一起,把各路记者召来,统一介绍各方面情况,回答提问,并借机征询大家对工作的意见。
几年来,李长春曾几次同笔者一起共进“晚餐”:一包“档次”不高的蛋糕。他说:“放心吃吧,这可是专款买的。”原来李长春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费,有时几乎全部用来购买蛋糕。每当下班后开会或处理紧急文件,就分给在场者每人一份。“稿费买蛋糕请记者吃,这叫专款专用。”李长春风趣地说。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