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戈
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决策,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面对中央的战略部署,基层展开了积极的落实。不过,在落实的过程中,基层的城镇化道路有可能走偏,甚至可能为了追求城镇化率而在数字上做文章。
笔者最近在基层调研了解到,基层的城镇化出现了若干种不好的现象:
一是城镇化还是大拆大建,改造城市的外表。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和这个城市的基层设施、绿化、道路是否宽阔、亮化工程是否足够亮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些都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慢慢改善的,而有的城市为了追求高品质的城镇化,把关注点放在了城市的外表上,大拆大建,大修道路,甚至在一些基层干部的理解中,评价一个地方首长是否有魄力,就看他是否能大拆大建。
二是建设新城。鉴于拆迁工作难度的增加和成本的上升,有的地方会在改造老城区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建新城上,这样既能多卖土地,为地方财政带来收入,也能大搞房地产开发。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走入低迷,地方出现了很多烂尾楼,很多土地被征用后因为开发资金跟不上而荒芜了,新城没有建设起来,老城的问题依旧,群众真正需要的生活实施的完善、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是玩城镇化率的数字游戏。城镇化率的高低首先看城镇人口的数量和城镇面积的大小,但这两个数字对地方来说都不是个问题。有的县为了提高城镇化率,提出了要村改居、乡改镇、镇改办的思路,把原来的农村改成居委会、把乡的名字改成镇、把镇改成街道办,通过这样一改,一夜之间,这个县从只有两个下辖镇,变成了下辖若干个街道、若干个镇,社区居委会大量增加的县,城镇的面积也增长了若干倍。但其实,除了换几个公章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可能因为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国家的转移支付减少,地方老百姓的实惠受到影响。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新型”就是要让城镇建设更加符合科学的发展道路、更加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对于地方出现的城镇化的不良现象,中央应该加大督导力度,完善考核方式,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地方城镇化不跑偏。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不仅仅是通过行政地域名字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改变。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要让农民不但进的来,也要留的下。基层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和创造就业岗位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发展更多的特色产业,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不能以市场化为由,放任不管。
扫一扫,关注新时社网《北京观察》公众号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