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微博)11月4日讯 据中国台湾网报道,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吴思华接受专访时谈到,2016年新生数骤减的“虎年海啸”,次年兔年新生数还要再减1万多人,两年共少3万多新生,可能造成2000多名大专教师失业。吴思华表示,要把大学数从现在的162所,减至较符合经营效益的100所左右,估计将有1万4千多名教师失业。
吴思华强调,大学退场造成的教师失业,绝不只是失业救济问题。大学退场作法上有三种可能的规划,包括提前退场、合并、转型。政府与社会都有责任创造机会,让高级人力从教学现场移动到产业界。
然而,“高级人力从教学现场移动到产业界”,意味着中年生涯的更换,对于科技界的失业教师,这或许还有可能;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又该如何展开自救?台大心理系教授在报纸上发表评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文章说,过去当局曾经投入大笔研究经费,资助学者从事本土社会科学研究。台湾的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经过30几年的反思、批判辩证和积淀,已经清楚认识到:心理学本土化的正当途径,是以西方的科学哲学作为基础,运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来解决本土社会中人们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问题。
台湾社会科学的成功经验,正可以作为大陆发展社会科学的借鉴。自从邓小平在1979年推动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过30年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社会型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基于两岸社会科学这样的对比,近年来一直呼吁把台湾打造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有计划地教导研究生如何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建构社会科学理论,必然可以吸引相当数字的陆生来台就读,减缓台湾的大学倒闭危机。台湾教育部门除了舍近求远、舍易就难,推出必须大费周章的“高级人力分配方案”之外,是不是也应该看清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协助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们自立自强,展开自救,真正走出“中年失业”的危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