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半途而废,退居一隅,而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这是丁列明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毅力和执著的故事。
取消绿卡
2003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里排着长长的队伍。当排到丁列明的时候,他上前一步,对着签证窗口里的工作人员说:“我要取消绿卡。”后面焦急等待、一心向往美国的人们不禁惊愕地瞪大了眼睛,伸长脖子想要看看这个浙江嵊州口音的“奇葩”长什么样。
“我想明白了,以后去美国的次数不会很多。”丁列明说,“出国虽然需要签证,但这让我更踏实,我回到祖国了。”如今的他,已经是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2012年全年销售达3.12亿元。
回国之前的他,是美国病理科执业医师,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医学博士,家庭美满,在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过着规律而富足的生活。
“我198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深造。那个时候国内外差距比较大,大家都很想出国。对我来说,出国十年,我也实现了美国梦,属于中产阶级。但从内心来说,总感觉那不是我的归宿。” 丁列明这样形容当年心中的那份“躁动”。
于是,他选择带着一直在研发的抗癌药项目回到了中国,2003年在浙江创建了贝达药业。
闷头研发
新药研发有三高,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一旦研发失败,就无果而终。
“美国开发一个新药一般需要10年和10亿美元的投入,所以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把药品开发出来,被大的制药公司买走。”丁列明说。“我把在美国赚的钱全投进去了,当时连银行的贷款利息也付不起。”回忆创业初期,丁列明显得有些“心有余悸”。
“刚开始我和我的团队被同行称为‘疯子’、‘傻子’。”他笑着说。
本可以只完成阶段性的研究,然后把项目转给某个大公司,“分分钟”就能卖出好几亿美元。可是他咬紧牙关,坚持不转让,一气做到底。
“我回国的初衷就是做中国人吃得起的抗癌药,让科技真正惠及民生。”无休止的实验、建立、推翻、再建立、再推翻。在漫长而枯燥的煎熬之中,在无数次惊喜又复失落之后,就是这群“疯子”和“傻子”研发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经过权威机构的双盲比对研究,丁列明研发的抗癌药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进口药,给药剂量和方案也更适合中国人。不仅如此,价格却只有进口药的2/3。这个过程,花了他整整十年。
直面挑战
丁列明并非“书呆子型”的学者,他交友广泛,最欣赏的企业家是李开复,因为李是“成功地把专业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科技企业家典范”。将凯美纳从实验室带向工厂,丁列明成功了。如何将凯美纳从工厂带向市场,是丁列明面临的新挑战。
“我曾经去拜访一位院士专家,希望让我的药进入他担任院长的那家医院。但是那位老先生接过我的名片,只说了一句话,‘我从来不跟国产药打交道’,就把我打发了。”丁列明直言自己经历过的“辛酸往事”。
然而,在丁列明“一根筋”式的努力下,他研发的抗癌药已经被浙江省列入医保,被山东青岛列入大病救助范畴。
“但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进入国家社保几乎是所有药品销售的‘金字招牌’。丁列明说,“我们的药入社保目前尚无明确的时间表,但急不得,关键取决于国家政策。”在丁列明看来,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陈 曦)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