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定》提出的“三个必须”是充分发挥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三个必须”表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归根到底是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好这“三个必须”,才能使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一,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也都冠以“人民”两字: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是人民政府,各级政协是人民政协,各级法院是人民法院,各级检察院是人民检察院。这一切都是由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决定的。强调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也是如此,它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和目的。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着力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我们党对这一点是毫不含糊的,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在我国“八二宪法”之前的三部宪法中,国家机构这一章都是放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之前的。在修改起草“八二宪法”中,有人主张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当时的宪法修改委员会感到难以决断。邓小平同志知道后明确表示:应当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摆到国家机构这一章的前面。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考虑得很深:在国家宪法的篇章结构上,先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再规定国家机构,不但表明了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也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保障公民享有的宪法权利的高度重视。“八二宪法”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切实让人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的要求,对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作出了比前三部宪法更为广泛、充分的规定,同时也按照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原则,对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但同修改起草“八二宪法”时的法治理念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而且在法治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方面,提出了比“八二宪法”更多更全面的要求。
比如,《决定》在科学立法部分提出,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比如,《决定》在严格执法部分提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比如,《决定》在公正司法部分提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比如,《决定》在全民守法部分提出,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由上述覆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的改革举措可以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法治领域各项改革举措,同全面深化其他各领域改革一样,都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都是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这一核心理念的。
第二,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发挥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决定》在这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
新中国成立65年来,特别是“八二宪法”颁布实施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成功找到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种途径和方式。这里所说的各种途径和方式,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新时社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包括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包括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等。这表明,在我国,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同时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党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始终致力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方面,同样提出一系列可圈可点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可靠制度依托。因此,《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等。同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还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必将激发全国人民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自治基层、德治公民建设中的蓬勃创造活力。
可以预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们党将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广大人民群众也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一定能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从而卓有成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