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年全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已完成
新时社财经11月2日讯 (记者 倪巍晨)经济差了,通胀降了,市场根据过往经验开始预测,中国央行这回得降息或者降存款准备金率(简称“降准”)了吧!这样的猜测,今年来反覆在市场上出现,但最终都落了个失望。
以最近一次为例,9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涨1.6%,创下近五年来新低;三季度GDP增速降至7.3%,为近六年来最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甚至有陷入通缩的可能,但央行仍无意启用降息或者降准。
通过公开市场引导利率下行
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朱礼旭注意到,央行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取代过往的全面宽松,以降低中标利率、实施SLF(常备借贷便利)等为主要手段,在公开市场引导短期利率下行。“央行这么做是有大背景的,包括中央对经济下滑容忍度的提高,改革决心的增强,以及现时整体就业情况良好”。
虽然经济持续下行,但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已经完成,首三季已实现1082万。而且,首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8.2%,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
“就业增长的统计数据更是超出预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增长幅度,这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增长。”李克强总理于10月初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中央保持定力适时适度微调
因此,总理特别强调,中央政府保持定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我们的货币没有松也没有紧,但同时也採取了一些微调。”摩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对此十分认同,他总结央行当前货币政策有三个特点。
首先,今年央行并未选择全面降息,而是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引导短期利率下行;其次,尽管当前降准条件已具备,但全面降准易令市场联想到货币政策的转向,因此年内降准概率不大,央行正通过更多结构性或定向数据型工具取代全面降准;第三,过去央行一旦提及宽松,信贷增速就会随之很快明显反弹,但在今年稳增长背景下,国内信贷增速始终下滑,“考虑到央行携手引进发布同业业务监管新规后,6至9月份非银融资领域的承兑汇票、信託等明显下滑,而银行信贷却仍平稳,这表明央行在信贷领域更关注信贷的结构性调整”。
与此同时,“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刺激,无助于过剩产能的解决。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高级研究员陈鹄飞强调,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1个月负增长,显示工业存在通缩情况,但这不应成为全面降息的藉口,“较之降息,通过清费立税,理顺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助力煤炭、石化等过剩行业转型升级才最具操作性”。
记者留意到,财政部、国税总局于10月9日发布了“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要求自12月1日起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徵改革;而10月10日,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文,决定统一将煤炭、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
“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无法通过货币全面宽松来解决。”陈鹄飞解释,在9月和10月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向银行体系分别注入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和2000多亿元流动性后,当前市场资金面非常充沛,年内大规模货币宽松不会出现,从近期公开市场操作看,央行在连续下调14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后,亦未大幅释放流动性,相反最近数周连续实现“货币中性对沖”。
为改革预留空间应对美加息
展望未来央行货币政策态度,交通银行金研中心研究员徐博说,货币市场出现全面量化宽松预期非政策层所乐见,中国央行更倾向于调整市场的利率结构,完善利率结构的连续性、有效性,同时试图降低利率结构的位置,下移利率曲线。
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同样认为,中国若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与刺激措施,只会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积累金融风险,这也是决策层至今仍慎用更激进宽松政策、避免通过全面降准、降息释放过强放松信号,转而依赖相对低调的定向微调的主因。她预期,除非外汇持续大规模净流出,否则央行短期内不会实施全面降准,而是继续依赖相对间接的渠道提供流动性支持。
“当前国内经济和就业市场现状,为今后中国政府的改革政策实施预留了很大空间。”陈鹄飞判断:“鉴于美联储加息周期或对国内资本汇率构成阶段性扰动,后期外汇佔款若现阶段性大幅减少,不排除央行採用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定点滴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