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上海11月10日电 题:包达三:参加“开国大典”的爱国实业家
作者 叶艺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622位新中国领导人及代表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共同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其中有一位上海滩工商巨子、爱国实业家——包达三。
包达三(1884一1957年),字楚,浙江镇海人,纵横清、民国、中共三朝。早在1900年,16岁的包达三背井离乡,在苏州、上海的商店当学徒。1906年,包达三考取公费生,东渡日本,学习商科,后转到明治大学攻读法律。
早年出国留洋的经历,使包达三的思想得以开化,但是不管走得多么遥远,他仍眷恋着故乡,挚爱着祖国。如当年众多华侨华人、留学生一般,包达三回国后就投入到为中国的变革潮流当中。
1911年辛亥革命、1946年下关惨案、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一次又一次的历史事件,包达三都曾亲身经历。他曾与蒋介石兄弟相称,又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为周恩来提供帮助。他兴办实业,立足于上海商界,又在建国后先后几次将全部家产捐献给国家。他曾是著名的“宁波帮”代表人士之一、中国同盟会盟员、民主建国会初创成员之一、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郊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任副主席……
1949年北京,党中央、周恩来总理曾经考虑让包达三出任食品部部长,但被他婉言谢绝。包达三的孙子包言正告诉记者:“据我姑妈包启亚(包达三的女儿)回忆,当时我祖父说:‘我还是做老百姓好了。当不当官无所谓,都一样要为人民服务!’”
由于是包达三与三夫人许英唯一的男孙,包言正获得了特别的宠爱。“小时候,祖父祖母都喜欢抱紧吻我,我当时不太愿意还会闹别扭。”包言正笑着回忆道,祖父会陪我看星星,让我自由地进他书房(书房是包达三的办公区域,旁人一般不进出),跟他面对面,他指点我看人物相片,讲故事……
包达三是在包言正5岁时因突发心绞痛去世,历史的久远加上没有完整的资料,包言正印象中关于祖父的故事多是后来在每年家庭聚会时,从父辈们那“耳读目染”而来。
“大概是在1925年至1927年之间,我祖父结识了周恩来,他反复向祖父详述共产党的爱国为民之举,使祖父真正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是国家民族之希望。从此,祖父为共产党做了许许多多的事。”——包达三化名赴港团结工商界人士、变卖家产支持民主运动、出资举办星期聚餐会、购买大量药品帮助共产党、资助被通缉的青年学生前往解放区、设法援助被逮捕拘禁的工人、参与制定“共同纲领”、实业救国……他的爱国举动,被称为革命的战士、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战友。
但是,这些只是包达三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一部分。“建国后,我祖父先后几次将全部财产(含98亩营业地、珍藏的家财和名贵字画、玉器之类的文物等)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裸捐’吧。”今年,包言正之子包鸿勋回乡寻根时,拜访了包达三好友周贯五长子张隆裕(其随母姓)。据张隆裕透露,上世纪50年代期间,当时在浙江统战部工作的母亲张玉桂(周贯五之妻)了解到包家“裸捐”后,经济状况比较拮据,因此曾以统战部名义向国家申请过救济金给包家。
“祖父曾问过家里人,是否介意他把家财都捐了出去,然而他也对晚辈们说:虽然如此,但是我也给你们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教育。”包言正说,“祖父十分重视后代的教育,他不留财产给子女,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得益于此,我们家族里的关系都很好”。
如今,包达三的第三、四代后裔多数在海外。包达三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贯彻在家族里的每位成员,他们分别当上了大学教授、飞行员、工程师和医生、商人……在不同岗位上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包达三这位传奇人物诞辰130周年,其后裔于5月在香港发起创办包达三基金会,旨在继承并实践包达三未尽的事业,通过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等活动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慈善事业服务,希望将包达三的爱国精神绵延传承。(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