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黎明读城记:“十三五”规划需重视三个关系的重组

黎明读城记:“十三五”规划需重视三个关系的重组

  文/唐黎明

  近日,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发改委官员称“十三五”规划需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以“问题导向”谋划思路;二是要抓紧完善基本思路;三是要结合省情实际,认真研究提出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四是加强前期工作的衔接。

  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唐黎明博士在7月份就撰文《十三五规划的六大转变》,就曾强调要“变目标导向为问题导向进行规划”、“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势利导”、“政策细则需对症下药,量身定做”,“需多规合一,统筹协调”等问题,现在看来,安邦的观点正在一一应验。

  随着中国进入后土地经济时代,城市由大拆大建转入城市更新的时代,“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路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三种关系的重组。

  一是生产关系的重组。当前,中国面临着空前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经济、社会民生、政治改革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一一厘清,寻求解决路径。“十三五”规划设立的战略目标,需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的转型中,成为深化改革的利器。这期间就需要重组生产关系,包括中央和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之间的关系;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的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关系……等等,厘清了生产关系,重构了利益格局,确定了战略发展方向,才谈得上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措施。

  二是社会关系的重组。以往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多是政府在唱主角,民众的参与度较低。民众的个性化诉求越来越高,而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也使得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公众利益。以旧城改造为例。以往的旧城改造模式,多是以政府为主导,按市价给拆迁款搬走市民和企业,推倒一大片,再重建一大片。随着旧城改造步入深水区,政府与市民的博弈越来越激烈。有待价而沽者,有坐地起价者,有层层加码者,最后的结果就是政府的债务越来越重,旧城改造也寸步难行。大理的旧城改造就在社会关系重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大理市城区改建提升实施办法(试行)》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界定被征收人的权益。用以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同时把旧城改造同城市文化传承,城市形象打造和城市品牌营销结合起来,使得旧城改造不再是政府一家的事,也是民众的事,旧城改造不再单单是政府的政绩工程,民众也可以因此共享更好的城市环境。通过社会关系的重组,更利于打造多元共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三是空间关系的重组。过去二十年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外加土地财政推波助澜,但凡有点财力的地方都在四面八方的建设新城。而五年一换届的任命机制也在推波助澜,官员换届,新任领导总会界定新的发展方向,最好的载体就是找片空地建设新城,使得新城建设四面开花。无锡就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设了五大新城,贵阳也有多个新城。更为极端的情况,官员换得太频繁,有的地方是一个新城刚通建到一半,又开工建设另一处新城。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空间支离破碎,需要重组空间关系,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关系,不仅仅是道路联通等硬件设施,还包括城市管理、垃圾处理等行政关系的协调。

  生产关系重组、社会关系重组和空间关系重组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生产关系重组必然印发社会关系的重组,两者的变化同样会传导到空间关系上,而空间关系的整合同样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映射到生产关系上。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在于以现状问题为导向,厘清市场趋势,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空间三者的关系。

  (作者唐黎明系安邦集团合伙人、高级研究员。本文为安邦咨询与新时社网《中国省级政经生态周报》共建专栏《黎明读城记》系列文章,版权归新时社网和安邦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关注新时社网《北京观察》公众号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