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塔坝中国城居住的大多是印度人 原晓晖摄
加尔各答是印度华人最集中的地方,东郊的塔坝小镇被当地人称为“中国城”。上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塔坝曾一度繁荣,工厂商铺林立,聚居的华人达万人以上。中印边界冲突后,两国关系走向低谷,塔坝华人数量锐减,如今居住这里的华人已不足2000人,传统的皮革业也走向衰落。塔坝小镇的历史变迁,折射出半个世纪以来中印关系的跌宕起伏。随着中印关系再度回暖,这座中国城会迎来又一个春天吗?
坑洼不平的道路,年久失修的房屋,在泥泞中奔跑的孩子,塔坝和加尔各答市郊的其他地区似乎并无太大区别。只有偶尔可见的中文招牌和中式楹联,才会提醒我们这里就是印度最大的中国城。
50年来华人数量锐减
名为中国城,其实在路上能见到的中国面孔并不多,路边做小生意或驻足闲谈的,绝大多数是印度人。“我小时候,这里的华人至少有1万多人,现在估计不到2000人了。”在塔坝经营中餐厅的谢应兴说。
65岁的谢应兴是居住塔坝的第七代华人,祖上是广东梅县(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他的中餐厅名为“碧宝思”,餐厅内悬挂着红红的中国结和红灯笼,用麻将牌作桌号,中国氛围浓厚。谢应兴说,他“曾祖父的曾祖父”就已到了印度,“当时还是清朝时期”。
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涂华忠考证,印度华人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的东印度公司时期。当时第一批中国人飘洋过海来到加尔各答,并在这里居住下来。此后100多年,为躲避战乱,更多中国人来到印度,并逐渐形成了塔坝这样的华人聚居区。上世纪50年代,印度华人曾突破5万人,其中汉族超过2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加尔各答。
1962年中印爆发边界冲突后,印度华人的处境恶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大批华人回国或移居他国。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印关系都处于低谷,华人的处境未有明显改善,华人的数量锐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华人表示:“中印边境冲突时,我们过得非常艰难。富裕的华人都逃到加拿大、香港等,贫困的华人不得不留在印度。”
传统皮革业走向衰落
导致塔坝华人数量下降的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华人传统从事的皮革业的衰落。
皮革业和以皮革为原料的制鞋业曾是加尔各答华人最主要的职业,鼎盛时期加尔各答有200多家华人皮革厂,每天处理的皮革量占全印度的五分之一。华人的皮革产品不仅销往印度各地,还出口海外。
涂华忠认为,华人皮革业能在印度蓬勃发展,一是因为印度和邻国巴基斯坦是主要的牛羊皮生产国,有着丰富的皮革资源,另外跟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也有关系。“在印度,皮革业和制鞋业被视为下层种姓的职业,大部分印度人不愿意做,因此华人进入这个领域比较容易。”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华人从事的皮革业遭受了沉重打击。由于皮革厂污染严重,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最高法院1995年开始下令塔坝地区的皮革厂搬迁到20多公里外的皮革工业园,否则将课以重罚。限于资金和技术,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皮革厂进行了搬迁,大部分华人皮革厂停业或改行。
谢应兴的中餐厅就是由皮革厂改建而来的。在经营中餐厅之前,他是一家皮革厂的老板。“时代变了,做了25年的皮革,也只能改行了。”谢应兴说。
由于塔坝华人的子女大多数都比父辈的文化程度高,会讲流利的英语,再加上传统皮革业的衰落,印度当地的就业率也不高,因此年轻一代纷纷选择移民海外。
谢应兴说,他的女儿已经入了加拿大籍,而他的外甥,一个学厨师的年轻人,正计划去美国找一份工作。
华人盼中印关系升温
尽管传统经济受挫,但由于华人普遍聪明勤劳,转行比较快,仍然留在塔坝的华人,生存状况其实并不差。大部分华人的生活水平明显超过当地的印度人,家境富裕者有房、有车,有的还僱有佣人,印度富人有的,他们都有。
涂华忠说,以前由于政治因素影响,再加上从事印度人看不起的“贱业”,印度华人的社会地位一度比较低下,生活圈子也比较封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大,中印关系趋于缓和与改善,印度华人的社会地位有明显提高,与印度人交往时,也变得更加自信。
谢应兴至今仍持中国户籍,这在塔坝华人中并不多见。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他曾经申请加入印度籍,但被拒绝了。前几年,印度政府通知他可以加入印度籍了,但他已不想改了。
“以前中国人确实受歧视,但现在好多了,印度人对中国人友好的还是占多数。”谢应兴说。除了中餐馆,谢应兴在塔坝还新开了一家宾馆,有三十多个房间。宾馆的电视能够接收十几个中国卫星频道,目标客源显然以中国人为主。我们到宾馆参观时,宾馆大堂的电视正在播放CCTV7的农业节目。
谢应兴说,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的时候,他非常关注,看了很多新闻报道。他相信习近平和莫迪都是很有魄力的国家领导人,中印关系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人到印度做生意和旅游的会越来越多,他的中餐厅和宾馆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