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军事 >> 陈虎:歼-31亮相珠海证明技术拿得出手 不怕丢人

中航南方02年就用上3D技术 令原航空部长震惊(2)

新航机能够顺利“降生”,需要越磨砺越光芒的技术。在某型航机的研制过程中,两大机匣铸造的突破之路令人难忘,这条路,曲折而艰难。

当设计人员拿到该型航机的机匣设计要求时,着实为它的“娇贵”吸了一口凉气——从未接触过的复杂型腔、壁薄、尺寸精度高、空间油路复杂……为了确保研制质量和进度,公司最初决定向海外订货,浪漫的法国人最初应允,并铸出样件,后来却因为成本太高而终止了合同;俄罗斯人看了图纸之后,坦陈只有降低精度、增加壁厚,才能承揽铸造。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下,“南方人”决定卧薪尝胆,坚决攻下机匣铸造这片技术高地。

从2008年开始,“南方人”像燕子衔泥垒窝一样,陆续增添先进铸造设备。为解决毛坯尺寸稳定性问题,凭借过去其他型号的铸造经验,技术人员在制芯、用砂选择、剖面划线方面采用新技术;为了在浇铸过程中让金属液流动得更快更均匀,大胆采用铸造中不常用的“倒金字塔”反向铸造法……经过反复试制,全新的主机匣毛坯无论是在尺寸保证还是装机性能等方面都大放异彩,“南方人”在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同时,该新机正一步步走向直冲云霄的那一刻。

同样,公司强劲的科研能力也为更多的项目铸就着腾飞之翼。2013年12月,公司与中航工业动研所合作完成的“某发动机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该项目在制造工艺上的先锋军,公司10多年的科研生产历程同样是一曲技术创新、攻坚瓶颈的交响:国内首次采用粉末冶金高温合金制造涡轮盘、领先攻克大扭角复杂曲面整体离心叶轮数控高效加工技术瓶颈……公司用多项先进的技术助推该型发动机制造工艺水平完成了从二代机向三代机的跨越。积聚着高精尖的科研能力,南方航机的呼啸声响彻苍穹。

“新青年”带来新希望

科技基业若想长青,必须根深蒂固,还得花果满枝,在科技升级的大环境下,公司一批批年轻科研技术人才正茁壮成长。当积累起来的技术与新奇活跃的思维融合,一张散发着活力的科技图谱在新时期悄然展开卷轴,中航工业南方的新一代正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为科技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2013年12月4日,专家团队宣布公司“某燃气轮机及其功能系统研制”项目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这标志着公司民品开发迎来了新的纪元,而项目背后的11名年轻的团队成员则是点燃希望之火的普罗米修斯。在这个团队中,有8个是“80后”,他们或是初出茅庐的工程师,或是刚工作2、3年的愣小伙。虽然在经验上略显青涩,但充满热情、永不服输是他们的标签。因为实行项目管理制,团队要负责从设计、试制、装配、试车到市场开拓等整个流程。有时候工人师傅忙不过来,这群从事设计的年轻人就亲自上阵,明确分工后,全程参与从样机分解、分析部件性能、到三维仿真制造等过程。遇到问题,专家们倾囊相授,帮他们分析方案的合理性,为年轻人把好关。久而久之,项目逐渐成型,项目组成员们都成长成了“电脑桌上能画设计图、办公室外能试车”的“全能王”。

2013年9月,燃气轮机项目进入到了最后阶段——高原试车,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团队带着燃气轮机踏上了通向青海的高海拔之路。刚来到青海德令哈,严重的高原反应就让试车小组的成员们感觉气短头晕,但为了一刻等不得的任务,他们咽下两片缓解药后,就再一次踏上试车的征程。在车队横渡一条10米宽的小河时,运输车突然抛锚,眼看试车地点就在眼前,试车组成员马上卷起裤脚,踩着接近冰点的河水,愣是生生地把运输车推过了河岸……几十里试车路上,踩满了他们倔强的脚印。

同年9月14日,燃气轮机在3000米海拔完成冷运转;15日,3000米海拔试车完成;17日,燃气轮机上4400米海拔运转正常,高原试车任务全面完成。这个焕发着生气的新机在“南方人”的陪伴下完成了迈向市场的“成人礼”,小组成员们也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谦虚、倔强、创新、果敢……在历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南方青年”们已经成为公司科研的中坚力量,一朵朵迸发着活力的科技之花也绽放开来,“80后”的林虎钻研出的对半机匣形变控制技术为某型航机的科研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31岁的黄如采用全新的误差基准测量方法,将某种零件的合格率从70%提升到100%,朱铁山对加工方法进行创新,某附件机匣的加工工序从原来的106道减少至85道……当各个岗位上的闪耀点聚合在一起,前行的道路上,是无穷无尽的动力。

精心管理成硕果

自2009年召开首次科技大会以来,在“建设科技领先型企业、打造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品牌”目标的引领下,公司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项目相继立项。虽然科技立项的形势一片大好,但如何保证项目顺利通过层层评审验收并最终“开花结果”,不仅要求项目本身过硬的技术水平,更考验着公司的科技成果管理能力。为了做好这个科技花园里的“园丁”,公司在管理上不断完善。

“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2013年8月,正值某型号航机的科技项目申请成果的关键时期,公司为该项目量身定做宣传片,对项目的市场前景、创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当气势磅礴的影像出现在评审会的大屏幕,该款航机便牢牢镌刻在了专家们的心中。有了好印象的助力,最终该项目在40项获得中航工业一等奖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二阶段考核的“面试”资格,被直接报送至国防科技进步奖,并最终用一等奖的成绩完美收官。权威的鉴定是科技成果的“定心丸”。2013年12月,公司首次邀请空军装备研究院和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院士完成了某兆瓦燃机的成果鉴定,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项目本身存在的短板问题,更用至上的权威为其后的发展之路上了道坚实的“保险”。制度是管理的“护卫舰”。2012年,公司印发了《中航工业南方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在丰富内容的同时,大幅提升奖励金额,并将科技成果与专家的晋升挂钩,不断促进着公司上下形成重视科技成果的良好气氛。在全面科技管理的护航下,科技花园中的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不懈奋斗稳迈进,科技之花洒芬芳。一片对蓝天的赤诚,让“南方人”越是困难越向前,对技术的求精,让“南方制造”向着国际一流不断接近。伴着航机与非航民品迸发出的火花,“南方人”正用如火的热情,浇灌着科技的希望之花,向着未来骄傲地怒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