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宏
原标题:《舌尖》背后的声音 李立宏:“我不希望大家只在饿的时候想到我”
李立宏,配音表演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代表作品《第五元素》、《拯救大兵瑞恩》、《海底总动员》、《终结者2011》、《阿凡达》、95版《三国演义》等。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闫钟芳):《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捧红了无数的美食,也捧红了它背后的声音。前不久,在上海书展的“相约星期二”经典诵读会上,记者见到了李立宏。他身材微胖,戴着古铜色复古式眼镜,长相与演员姜武颇为相似,尤其是笑的时候。客观地说,走在大街上,李立宏不轻易能被认出来。
活动在晚上6点半开始,观众大都还没有吃晚饭。当李立宏现场还原《舌尖上的中国》,当他熟悉的声音与“松茸、冬笋、莲藕……”等美妙食材鱼贯而出,这让不少观众咽起了口水,恨自己怎么没吃了饭再来。
现在李立宏的“名片”已经成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在无数的场合,他被别人这样介绍着。不过他却说希望未来大家不会只在饿的时候想到他。以下是访谈实录:
记者:您是从哪一年开始配音的?
李立宏:我1986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1987年正式开始做配音的工作。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声音艺术的?
李立宏:现在接受采访的机会多了,我也开始回想到底什么时候喜欢上了配音。后来想起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给语文老师发票去听朗诵讲座,那个年代朗诵非常盛行。老师把票给了我,当时我是语文课代表。现在想想,那会儿我就喜欢上了声音。后来这种喜欢没有断过,从朗诵到话剧,再到译制片配音,不过当时我都是作为听众和观众,想也没敢想自己也能从事声音工作。
记者:两部《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您的声音被大家熟悉、认可。突然得到这么多的关注,心理和生活有什么变化?
李立宏:《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瞒你说,我挺高兴的,因为有更多人关注你了。但心里隐隐约约有另外一种感觉,我说不清楚。因为觉得自己干这一行20多年了,为什么大家会是通过一部作品突然熟悉了我。现在我想明白了,正是有了过去20多年的积淀,才会有这么个机会出现。
我的生活没发生太大变化,只是找我合作的人比以前多了。至于现在走在街上偶尔会被认出来,是在上了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之后的事情。
记者:大家喜欢您解说的《舌尖上的中国》,您最喜欢这20多年自己的哪部作品?
李立宏:这么多年,不论是录人物、专题片,还是小说演播,我敢说我都是认真对待,从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刚开始是因为太喜欢这行了,后来是要求自己要认认真真地做,不轻易接那么多活,让自己有精力做好每一部作品。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过去的积累,过去的思考,过去的认真,你现在呈现的东西就不会被大家所认可。
所以你问我对哪一部作品最满意,我觉得我是尽力去完成了每一部作品。
记者:您对声音作品会有什么样的处理态度和方法?
李立宏:近10年我才敢说对声音作品有什么样的观点,过去都是听和用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声音是文字作品的传播中介,要想做得好,自己要离作品越近越好。与作品距离远,我就不大敢张嘴说它。年轻的时候胆儿可大了,什么都敢试,什么都想试。现在胆儿越来越小,一个作品离它远一点都不敢张嘴,心里没底,会想办法多去了解。
我也是老师,做艺考考官的时候,发现考生对同一个作品的表现是那么的一致,这太奇怪了。大家的地域不同,经历不同,怎么会对一个作品有几乎一样的理解呢。显然他们只知道用声的方法,却没有用自己的经历去靠近、理解作品。我们现在的培训和教育多是老师告诉方法,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路引过来。我还是觉得这样的路子不对,所以我有的时候特别想去做从少儿开始的这种培训。
记者:若干年后,人们再提起你的时候,你希望大家怎么评价?
李立宏:我最希望别人评价我:这个人说的话是真的话,这个人解说的作品是没有距离的。
年轻的时候,我老在想自己的声音没特点,辨识度不高,花了很多年才说服了自己,接受了自己。《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我又有了新的困惑,怎么当年辨识度不高的声音突然令大家印象深刻了,现在我的声音和大家对于美食的记忆好像牢牢绑在了一起。
我不希望未来大家提到我只有“食物、食材、舌尖”,一提到我的声音就饿,我还希望有别的东西被大家记住。这希望光说没用,还需要做,这也是激励我的动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