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台灣旺報27日發表社評說,烏克蘭危機美俄衝突尚未落幕,中美間又為南海主權及網路安全問題,陷入新一波的爭端。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丁訪中、中俄共同舉行東海大規模海上軍演、簽署總值4560億美元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及北京主導召開“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亞信峰會),中俄關係進入難得的蜜月期,雙方擺出聯手抗美的態勢,儼然將全球推向新的冷戰格局。
社評說,新冷戰格局有別於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重維護經濟與政治核心利益,淡化集團間的軍事對峙。新格局之下,強權競逐者不會摧毀對方經濟,也較難阻擋敵方崛起,目的僅著重嚇阻敵方及癱瘓敵方對外攻擊的能力。中俄走向準軍事聯盟關係,強化了中國的關鍵影響地位外,突出了金磚國家為主體的新興強權角色,也凸顯出美國霸權衰落的現實。 美國在冷戰時期蘇聯是唯一敵手,進入新冷戰時代必須針對中俄聯手進行新的戰略布局。現階段美國在歐洲藉經濟制裁,欲逼使俄羅斯勢力退出烏克蘭,在東亞藉著拉攏日越菲等國,試圖圍堵中國的海上通路與軍事崛起。 社評說,華府推動建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的根本意圖,就是想削弱中國在亞太經貿整合的角色與影響力。只是,新冷戰格局強調合作與競爭,基本上處於有限衝突的範疇,擺盪於鬥而不破的互動規範中。 中俄之所以邁向非集團化的準軍事聯盟關係,主源於美國的戰略錯誤。中俄關係長期受到歷史與地緣政治現實的束縛,政治互信向來受質疑,因此結盟並非雙邊關係的首選。烏克蘭危機爆發迄今,中國始終保持中立與緘默,未賦予外界過多的聯想。 最近俄羅斯媒體公開表示,中俄海上軍演目的針對西方,北京本月初公布的《2014年國家安全藍皮書》,亦明確界定了中國正面臨西方國家民主輸出、西方文化霸權、網路資訊傳播與宗教滲透的威脅,顯見中俄針對外在安全環境變遷,已建立共同維護戰略利益的共識。 |
【 第1頁 第2頁 】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