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内现货商品交易所整顿风暴之后,现货交易的违规事件并未因整顿而停止。
因缺乏必要监管导致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比较普遍的做市商制度。
在整个现货交易领域,以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现货是最典型的交易标的,投资者被欺骗而集体维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不过,今年以来,监管层已经频频出手,第二波交易所整顿风暴或将来袭。
整顿风暴再起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与证监会直接监管的六家证券期货交易所不同,大多数现货商品交易平台往往由自然人或者企业投资设立,交易标的以白银为主。
其准入门槛较低,只需省政府批准即可,通过出售会员牌照和交易手续费盈利,会员牌照费往往高达50万~200万元,最高达500万元,此外还有每年数万元的会员管理费,且其交易透明性相对较低。
目前,国内众多的现货白银贵金属经营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一是代理商,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个人,为投资者提供进入现货交易平台的途径,主要靠收取手续费盈利;二是兼顾代理商与做市商身份的炒白银公司,不仅可以将大多数客户下单头寸在交易平台做对冲,也可以自己出钱下单与投资客做对手盘对赌;三是纯粹的对赌模式,自己坐庄,成为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客户的亏损就是他们的盈利。
商品现货交易所的野蛮生长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今年4月份,证监会公布设立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局。
具体职责为:拟订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的监管规则和实施细则;承担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的有关工作,负责对非法发行证券、非法证券期货经营咨询活动等的认定、查处;承担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有关工作。
据媒体报道,目前,已有近60家交易场所正在被配合调查或查封,主要集中省份为辽宁、山西、天津、河南、江西、山东、重庆、四川等地。
一位分析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那些单纯炒作价格符号、无政府批文、无产业配套基础、无实物交割能力的交易所将是重点取缔的对象。
做市商制度再次被叫停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此前调查,国内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往往不公布交易规则,但做市商或变相做市商制度较为普遍,且不公布任何交易数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有贵金属经营公司的客户经理指导操作或代为操作,最终导致极少有客户盈利的案例,而一旦投资者察觉权益受到侵犯,维权渠道极为有限。
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在相继制定规范本省交易所的具体办法,值得指出的是,地方金融办有望承担具体的监管职责。
即将于7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交易场所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指出,新设立名称中使用“交易所”字样的交易场所,省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征求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意见。未按规定批准设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商登记。
此前,江苏省金融办也发布了关于叫停贵金属做市商模式的通知。根据江苏省金融办的通知,部分交易场所在白银等贵金属交易中采用了存在严重利益冲突的交易模式,即经纪商会员直接或间接充当其经纪客户的交易对手、持有交易净头寸,也被称为“分散式柜台交易”。这种交易模式并不能起到鼓励经纪商会员提高经纪服务水平的作用,存在极大风险。同时也是白银等贵金属交易中出现各种侵害投资者利益现象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国内众多地方现货交易所的做市商交易模式早在2012年交易所清理整顿时就被列入清理之列,但目前国内众多地方现货交易所依然普遍采用做市商交易模式。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即国发办37号文),37号文明确指出,违反下列规定之一的交易场所及其分支机构,应予以清理整顿。其中包括不得采取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集中交易方式”包括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交易方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