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安徽省委书记省长与市党政领导签订综治管理责任书

习近平考察三家上海企业有何深意

  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驾驶室察看。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海之行,除了自贸试验区外,考察了三家企业中国商飞、上汽集团、联影医疗。这三家企业在做些什么?总书记为何要考察这三家企业?一时间引起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虽说上海服务业占比和增速早已超过制造业,但这次总书记看的却不是银行,也不是其他现代服务业,而是三家地地道道的制造业企业。据说上海事先提供的“备选企业”名单中也有其他领域企业,但最终没能成行。可以看出,上海制造业的比重虽然在下降,但依然是支撑、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总需求低迷,对制造业的冲击尤为明显。中央重视实体经济,一方面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强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三家企业代表“上海制造”

  这三家企业都是上海制造中脚踏实地的代表,它们主业明晰,所处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是这些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最有利武器。做实业,踏实最重要,踏实了才能出技术,才能有质量,踏实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不会随流动性松紧流失。当前的中国和上海,做实业不容易,来钱远没有金融、地产快,但经济下行压力越大,实体产业的 支撑作用越凸显,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需要更多这类企业。

  三家企业代表的制造业领域也颇有意味。其实除了上汽,中国商飞和联影医疗所代表的都不是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大飞机至今还没有完整的产品;联影医疗是一家成立刚满三年、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企业;上汽集团虽然全国第一,但这次总书记考察的是薄弱的自主品牌,而非上海大众、上海通用这些成功的合资车企,总书记最为重点关注的新能源车技术,上汽自主品牌的产品并没能打开市场销路。

  如今上海制造优势是什么,这几年一直是一个亟需答案的问题。过去纺织轻工是上海制造的辉煌,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制造取而代之,汽车、钢铁、化工、船舶、高端装备等行业成为支柱产业。近年来,每一年“上海制造”依旧能在这些行业中创造出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亮点,但难度一年比一年大。

  可以说,商飞、上汽、联影三家企业,承担国家战略重任,同时他们做的事,也是关乎未来上海制造的“生死存亡”。

  商飞:直面质疑

  中国商飞作为视察的第一站,据说现场员工是三家企业中情绪最激动的,听到总书记说“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时,很多人热泪盈眶。这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听到总书记亲口鼓励的激动外,这两年商飞人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吃苦是必然的,有时候确实也满腹委屈。

  中国商飞成立之初应该说很顺,ARJ21首飞一举成功、C919项目全面启动。但随着时间推移,ARJ21过了5年多还没拿到适航证,C919原定首飞日期又要延后,各界质疑声不断,年轻的飞机制造公司不免承受重压。

  对于客机制造商来说,哪怕波音、空客,每次到了一架划时代飞机制造的最后阶段,都是困难重重,公司裁员、内部争吵、媒体批评、客户索赔都是常事,但一旦坚持下来,新产品问世,引领产业革命,一切困难都会烟消云散。总书记这次到来,为中国商飞员工在最艰难的当口,带来了最宝贵的信心,也再度坚定了上海从无到有 发展民航客机制造业的决心。

  上汽:提升自主品牌

  上汽在上一任董事长时代,胡茂元著名的“百万梦想”中就有“自主品牌销量过百万辆”的目标,但现实与梦想差距非常遥远。近两年,国内汽车行业从短暂寒冬中很快复苏,合资品牌攻城略地,自主品牌可谓节节败退,市场份额一步步丢失。上汽荣威、MG两大自主品牌发展得比较稳,其相对自身的纵向增速不慢,但和同行相 比,羽翼远未丰满。

  和大飞机一样,自主品牌以及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都处于艰难攻关阶段,质疑批评也无处不在。但同样,市场机会就在不远处,不去争取,随时会丢失,丢失了,也就丢掉了上海制造的未来竞争力。总书记“上海明天会更好”的寄语,需要上海汽车工业从业者从上到下的一致努力。

  联影:突破垄断

  相比商飞和上汽,联影医疗很是神秘。商飞是央企,上汽是上海最大的地方国企,联影却只是三年前一群海归精英创立的民企。更准确地说它应该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上海联合投资的介入使其拥有一定的国资背景。

  这 家企业从事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国内市场长期被跨国公司垄断,技术垄断带来价格垄断,国内医院设备采购费用高企,病人影像诊疗费用很难降下来。三年来,联影通过自主创新,全套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已经成功开发,虽然离打破市场垄断还有距离,但跨国公司已经感到来自中国上海竞争对手的逼人压力。

  上海选择这一过去从未做过的领域进行突破,需要更大的魄力,也会遇到更多的艰难险阻。对于联影,总书记评价“你们的事业大有可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上海制造,方向对了,目标准了,“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未来必定“大有可为”。(文/黍离)

  (本文由解放日报-上海观察授权新时社网独家发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