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 >> A股最迷你上市公司曝光员工共7人 市值约26亿元

上市圈钱解渴贷款 IPO前突击贷款谁买单?

  近两周新增的68份预披露招股书中,便有45家公司的募投项目包括“补流偿债”,这部分所募集的资金共计56.92亿元。

  喷薄欲出的募投冲动,让不远处的二级市场瑟瑟发抖。这些IPO的募投资金究竟将被如何使用呢?

  相比实实在在的生产项目计划,大量募集资金实际上被用作“还银行钱”或“资金周转”,近两周新增的68份预披露招股书中,便有45家公司的募投项目包括“补流偿债”,这部分所募集的资金共计56.92亿元。

  危机正在升级。近期保代培训中,试图给IPO“挤水分”的监管层干脆把“潜规则”摊上了桌面—“目前预披露项目普遍未能充分分析补流和偿债的必要性,一些企业存在突击贷款行为,很不可取。”

  至此,补流偿债之风盛行、突击贷款现象频出等一系列“募投泡沫”正式曝光。

  上市圈钱解渴贷款

  纵览今年新增的预披露公司,葵花药业无疑是对“补流偿债”需求最高的企业之一。

  招股书显示,葵花药业本次IPO共募集资金20.13亿元,其中11.13亿元用于“伊春公司扩产改造”等生产性项目,另有高达9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以及补充流动性资金。

  葵花药业缺钱吗?答案是肯定的。2009年以来,葵花药业收购了4家药企,并斥巨资投放电视广告,使该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65.1%、59.97%、58.59%;应收账款分别达到5625.8万元、1.15亿元、1.87亿元,两项数据均高于同业均值。

  为筹措到足够资金以缓解快速发展带来的财务压力,葵花药业积极向资本市场靠拢。2011年,葵花药业通过了国家环保部上市公司核查,向外界释放了备战IPO的信号。

  有趣的是,2011年葵花药业向环保部提出核查申请时,其IPO募集金额为11.13亿元,募投项目有7个,全部为扩产改造等生产性项目。但在2014年正式提交招股书时,该公司的募集金额却增加至20.13亿元,新增的“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性资金”项目募资9亿元,占到前次拟募集金额的80.86%,而其余7个生产性募投项目及所募集的资金与3年前相比基本未发生变化。

  这一行为并不被监管层所提倡。证监会人士近期在保代培训班上明确提出,一批企业募集资金增加金额与前次募集资金金额的比例在99%、98%,成为共性现象,说明发行人未能审慎测算募集资金金额,如果后期需要作出调整,更改前次披露内容,将可能会对发行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一些企业存在突击贷款行为,很不可取。

  与葵花药业做法相同的企业还有绿城水务、九华山等拟上市公司:绿城水务主要募投项目与前次相比增加了4亿元的“偿还银行贷款”,增加的金额达到前次募集金额8.77亿元的45.61%;九华山的募投方案在前次基础上同样新增了1.5亿元的“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占前次募集金额1.83亿元的81.97%。绿城水务与九华山同为第三次冲击IPO,前两次预披露均未在招股书中提及还债一事。

  这是否涉及监管层认为“并不可取”的突击贷款行为呢?“突击贷款是指以上市融资为条件的贷款,上市后用相对成本更低的股权融资代替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从而节省支出。这并不违规,但从证券市场发展来看,上市前的突击贷款把债务风险直接转嫁给了市场和投资者,或有违股权融资的初衷。”中金公司投行部研究员伍星对记者表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