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微博)5月28日讯 当台湾媒体竞相报道台湾反服贸学运之时,台湾媒体人杨艾俐在大陆访问台商公司,对当下台湾媒体的台湾新闻做出反思。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载杨艾俐的文章直言,媒体老是依据刻板印象报道大陆新闻,不但陈旧过时,而且贻笑大方。台湾的大陆新闻太肤浅,无助于阅听人了解真正的大陆。
全文摘编如下:
当媒体竞相报道台湾太阳花学运时,作者在大陆访问几家台商公司,看到其中台湾干部兢兢业业,奔波于公司上上下下,为工作打拼。台湾那群抗议、举牌的民众及年轻人与他们相比,似乎在两个世界。
目前统计,在大陆工作的台籍人士约85万,他们戏称自己是台劳,有别于台商,这个85万的群体几乎相当于台湾1/10的就业人口,也等于台北市1/3的人口,岛内媒体却鲜少报道,我觉得就新闻要素、社会关怀,及爱台湾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很值得报道的一群。
有些台湾年轻人刚大学毕业,就去广东,甚至远赴河南等地管工厂、仓库,与大陆劳工生活在一起,从基层做起,因为他们觉得在这里可以学得多,虽然暂时苦一点,但是积累自己竞争力。到了30几岁成为台籍干部,整天在大陆飞行,出差于各大城市之间。他们也是低头族,不断滑手机,但看的是业界动态,公司指示,自修管理趋势。看到他们,看到台湾另一种生命力在延伸,这就是台湾的正面力量。
作者觉得,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人在大陆角度太窄,太刻板化,无数台商80、90年代赴大陆的创业辛酸,心路历程很少人报道,更少人报道他们最近4、5年为了因应大陆经济情势巨变,工资高涨,汇率升值,而做的各种提升竞争力,或另辟蹊径,开始攻打内销市场的努力。
媒体老是依据刻板印象报道大陆新闻,不但陈旧过时,而且贻笑大方。受到媒体影响,很多台湾人的大陆印象都停留在30年前落后、贫穷的情况,作者有个女学生,高瘦、斯文秀丽,到台湾实习,有次在公交车上和一位中年女性聊天,那位女性很怜惜地看着她:“找个台湾男孩嫁,就不必回大陆吃苦了。”她听了啼笑皆非。
大陆13亿人口,地大差异大,已够复杂难解,台湾媒体为了收视率,对大陆新闻撷取的总是刺激的、怪异的、荒诞的题材,然后以偏概全,无助于阅听人了解真正的大陆,从而制定个人、企业及当局策略,而对大陆策略也是个人、企业及台湾最重要的策略,影响重大深远,媒体岂能用嬉笑怒骂来对待之。(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