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法治 >> 修改后的贵州省邮政条例通过审议并施行

五类地名纳入全国清理整顿


  新时社北京5月22日讯 记者张维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今日召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为期4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介绍,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我们要产生2万个新地名。目前掌握的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同时,各种地名乱象丛生,也需要借普查的“东风”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水平。为此,国务院作出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重大决策。

  这些乱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洋、古、怪、重”。“大”,即“地名动不动就是广场,动不动就是商城,但实际上广场不广,也无场,商城也就是一个小铺面。"“洋”,则是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曼哈顿、马斯兰德等五花八门,“这些名字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民族文化。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的地名,传承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城市建设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宫蒲光说。

  “古”,如有王朝酒店、皇后大酒楼、格格餐厅这些名称。“怪",如“黄泉路”、“土八路”的路名。“重”,即重名,如有两个叫“古田”的地级市,北京有6条“新村路"。

  宫蒲光表示,对于这些乱象的治理,要积极推进修订现在已经执行了近30年的地名管理条例,同时要建立起一些地名论证、审批、备案、登记制,实行专家论证、听证制度和地名政务公开制度,对地名怎么确定、确定以后要进行公布作出规范。同时,还要建立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制度,把地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行分级管理、分级登记。

  此外,将推动全国各地进一步全面铺开地名规划工作。“现在全国2/3的省和90%的城市都已经制定地名规划,通过规划来规范地名命名和更名行为,同时要把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性的规划,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区域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规划引领地名管理工作。"宫蒲光说。

  宫蒲光表示,还要加大清理整顿。第二次地名普查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地名乱象进行整治,所以要借这次“东风"对大、洋、古、怪地名进行清理整顿,要纠正乱象,净化地名文化环境。并加强监督,确保落实。"现在地名有这些乱象,首先还是因为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缺陷,即我们地名的多头管理,多头管、又无人管两种问题都很突出。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形成统一管理、相互协调的机制。"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