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說,台灣經濟悶了許久,許多年輕人對大陸也充滿了想像,並勇於行動到大陸尋找發展機會。越來越多台生離鄉背井登陸求學,無非就是看好大陸前景,願意為將來在大陸發展探路。然而,殘酷的事實,相較於父執輩,兩岸雖已進入大交流時代,兩岸協議尤其經貿協議越簽越多,但大陸經濟已逐漸成熟,現在年輕人反而失去搶搭大陸經濟快車的契機。大陸經濟大餅,台灣年輕人看得見卻摸不著。 之所以這麼說,是時代背景不同了,兩岸經濟實力已反轉。過去大陸“一窮二白”(物質基礎差、文化和科學落後),改革開放之初,從中央到地方使出渾身解數,從稅收到土地等各項政策給予支持,希望吸引台商前往投資,盼給大陸帶來資金、技術及管理經驗。同一時期,台灣錢淹腳目,只要敢去大陸,就有機會在大陸創業,更不要說攜著資金與技術優勢的台灣企業家,登陸更是“座上賓”。 如今,大陸經濟實力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錢”,國企、民企已發展出更符合“國情”的管理方法與經營模式。反觀台灣,持續多年的悶經濟及傳統中小企業經濟體不僅“缺錢”,進入大陸市場競爭更是困難重重。對年輕人來說,想要在大陸發展,往往只能做“打工族”。 社評說,在“不差錢”背景下,大陸逐步削減對台資的優惠政策,更在許多行業樹起保護壁壘,把機會留給本土企業。知名波爾茶廣告推手姚開陽曾分享他在大陸做文創產業的經驗,到上海參加一個國家級博物館的概念設計國際標,發現外國人(包括台灣人)只能做概念設計,賺錢的實做部分,只開國內標。博物館的招標還僅是單一例子,大陸市場對台灣人來說,並不像官方所宣稱的那樣敞開大門。讓利要讓台灣人有感,尤其讓年輕人有感,就要針對“用戶痛點”改善,目前最有效切入點之一,就是文創產業。 在製造業趨飽和並面臨升級轉型壓下,文創已成為兩岸急於發展的產業。台灣在文化創意上仍有優勢,文創業也備受年輕人青睞,這是現今台灣青年前進大陸的極少數機會之窗。可惜的是,從遊戲、數位內容、出版、影視等行業,台灣文創業非但等不到讓利,無法進入大陸市場,甚至還要在台灣本土市場與大陸文創業廝殺。 |
【 第1頁 第2頁 】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