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聚焦 >> 香港商界不赞成对赴港游客征奢侈品税 称形同赶客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为何频频遇冷

????新华网讯,据和讯网报道,两年前放弃在美上市后,国内最大租车公司神州租车于本月22日晚再次启动IPO计划。与之前高调宣传进军美国股市不同,神州租车默默转战香港,向港交所递交一份上市申请。尽管对奔赴香港筹备上市,内地企业依旧马不停蹄,但港股IPO市场并未延续去年末的火爆场面,而是频频出现认购不足、新股破发乃至延迟上市的现象。

????赴港融资频频遇冷

????5月22日,中国北车H股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交易首日,便出师不利,较招股价下跌0.08港元,当日收报5.09港元。中国北车开盘报5.17港元,与招股价相同,之后即告“破发”,报5.12港元。

????中国北车H股上市首日遭“破发”似乎并不稀奇,而是早有铺垫。5月21日,中国北车自曝其赴港计划公开招股认购不足,招股获得约5156份有效申请,共涉及近1.186亿股,仅为公开发售可供认购总数1.82亿股的65%,为此,中国北车以招股价范围的下限水平5.17港元定价。

????除上市股价遭遇“冷宫”对待外,不少内地企业在上市最后一道关卡“难产”,无缘露面港交所交易大厅。其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一直谋划赴港上市的双汇国际。

????在变身万洲国际后,双汇大力推动“香港梦”,在斥资40亿美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后,万洲国际便在香港公开募股。但事非所愿,万洲国际的发行情况远低于之前预期,其面向香港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的部分仅有1/3获得认购,赴港上市由于认购不足只能胎死腹中。

????而赴港IPO遭搁浅的并不只有万洲国际一家,欲H股上市的小贷担保公司瀚华金控也发布H股全球发售推迟的公告,但对于推迟至何时,瀚华金控并未出面声明。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企业赴港不仅仅经历了IPO搁浅、发行遇冷两大坎儿,有内地企业直接宣布赴港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暂无时间表。5月5日晚间,针对公司拟赴港上市筹资10亿美元的传闻,广发证券发布澄清公告称,近两年来公司一直在对发行H股事项进行研究和探讨,公司拟赴香港上市现在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时间表。

????市况波动成IPO搁浅主因

????综上来看,曾一度让内地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的香港股市,最近变了样。虽然赴港IPO的内地企业排起了长龙,但IPO“堰塞湖”依然愈演愈烈,赴港上市接连搁浅,原因几何?

????IPO搁浅公告显示,市况不佳成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主因。与折戟香港的瀚华金控类似,万洲国际也把原因归咎于市况转差。此外,配售不足的中国北车也将“市况波动”写入公告中。

????而事实上,今年初至今,香港市场震荡加剧,上市不久的次新股整体走低,不少今年后上市的次新股频频破发,引发投资人的警惕。一季度数据显示,港股市场共上市了20余只新股,其中已有10只次新股遭遇了破发。情况最糟的莫过于3月13日在港上市的主题公园运营商海昌控股,公司发行价2.45港元,但上市首日便收跌17.55%。

????“今年以来,香港股指区间震荡剧烈,波动很大。”有分析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近期几个在港IPO项目的上市定价最终都锁定在指导价区间下限的情况可以看出,市场行情欠佳对IPO项目影响显而易见,而对等待赴港IPO的公司来说,“当然不是很好的现象”。

????对此,有香港投行人士指出,二级市场走势疲弱成为香港新股市场冷清的主要原因,因为市况不佳时,投资者往往不愿意给新股过高的估值,企业上市意愿不足;此外,人民币贬值、海外市场谨慎情绪升温等,也是内地企业在港IPO遇冷的原因之一。

????而A股IPO的重启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更是影响剧烈。

????“沪港通”冲击H股IPO

????A股企业赴港上市,通常都是以发行H股方式,再以溢价招股,这样对企业才有吸引力。不过, 于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传出的“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即 “沪港通”将改变市场习性,不少投资者坦言,现在不急于投资H股,因为“沪港通”实施后,同股同权,A股价格更低,为何要买H股?

????对此,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表示,在以往,很多没有合格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的机构投资者,对A+H新股上市,一般颇为热衷认购当中的H股IPO部分,但“沪港通”的出现,将转移他们的兴趣到未来的A股,目前不少投资者已经预留额度在A股市场,更表明暂不考虑投资H股IPO。

????此外,内地IPO排队企业转道香港上市要面对各种难题,包括保荐机构的业务交接和利益分配、会计师和律师的资格认证、内地投资机构退出渠道难题、两地估值差异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排队企业“转战”香港市场的障碍。

????“专门做A股项目的团队怎么肯主动劝客户不上市,然后把项目让给做H股的团队?”某知名券商投行项目经理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内地多数投行项目组也不太熟悉香港市场上市流程,业务交接上存在很大障碍。艾迪企业上市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主席许夏雄认为,即使是对在香港有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来说,由于国际网络的铺设有限,中资券商在香港的机构未必有足够强的国际承销能力,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拟上市公司会考虑吸引国际投行加入承销团,这其中的利益博弈和分配也需要重新权衡。(《北京商报》?陈婷婷)

?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