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纵深时评 >> 中央日報民粹橫行將使台灣永無寧日

中時開放才能振興 競爭才能壯大

  中評社台北5月4日電/企業靠競爭生存、產業靠市場茁壯、經濟靠生產力成長,這是經濟發展的基本道理,也是自由貿易的真諦。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日前一家獨派報紙社論〈沒有強大“國內”產業 何能侈談自由貿易〉指出兩點:一是振興島內必須要有強大的產業做後盾,再來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另一是美國傳統或科技產業均有國際級企業,非FTA讓美國經濟稱霸全球。該等論調令人不禁錯愕,難道有人改寫經濟學理論了嗎?

  當前FTA盛行,參加者包括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及落後國家,鮮少有國家是等到有了強大產業才去談自由貿易。例如東協10個國家涵蓋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最富有的是新加坡,最窮的是緬甸,二者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相差60倍以上;依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3年世界競爭力報告,新加坡排名第5 ,緬甸則落在評比的60個國家之外,更找不出什麼是其強大的產業。目前東協已是一個完整的自由貿易區,還企圖在2015年達到整合程度更高的“單一市場”。

  其次看智利和祕魯。智利在IMD競爭力排名第30,祕魯排名第43,但是二者與FTA夥伴的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FTA覆蓋率)均高達91%。其他還有許多案例,先壯大產業再談FTA的論點根本站不住腳。

  至於說美國產業不靠FTA,那是對美國不瞭解。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美國市場規模在全球排名第1,這是其產業強大的基礎。全球品牌價值前百大企業,美國就占55家;專家分析,關鍵在於美國擁有舉世最大的內需市場,而擴大市場規模就是FTA所要追求的重要目的。

  此外,美國企業雖不全靠FTA,但是美國政府一向帶頭推動自由貿易,以利美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美國貿易代表署每年都對外發布各國貿易障礙報告(NTE),促請貿易夥伴改善對美商及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貿易障礙,台美之間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就是美國採取的手段之一。而且,2012年美國FTA覆蓋率近40%,並不算低。

  1817年李嘉圖提出“比較利益說”,指出各經濟體資源有限,依據比較利益法則,各自專業化生產及出口本國具比較利益的產品與服務,形成國際分工,不僅產量增加、生產成本降低,更可以提升生產技術水準與產品品質。自由貿易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利益的效益,包括擴大市場規模、促進競爭,進而提升生產力、帶動經濟成長。由此觀之,是自由貿易孕育強大企業,而不是等有強大企業才去談自由貿易!

  路易士(William Lewis)2004年的著作《生產力的力量》指出,在鋼鐵、 汽車等產業,日本生產力超越美國,但在零售與房屋營建等部門則是不及,主要差別在於競爭的機會,具活力的競爭是生產力成長的驅動力量;日本鋼鐵和汽車等是在嚴酷的全球市場競爭,零售和營建則是在受保護、缺乏競爭的國內營運。日本富士通研究所(FRI)於2002年的研究報告也指出,1990年代日本產業總要素生產力下滑,主要就是受非製造業生產力大幅下降的拖累,這些產業在日本國內受到過度保護、缺乏競爭力。

  競爭,讓更具生產力的企業勝出,獲取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生產力;生產力較低的企業或離開產業,或改善生產力以因應生存競爭,其結果皆使總體生產力提高。因此,競爭政策解釋了:哪些國家具有較高生產力?

  當前台灣最強大的產業是電子、資訊、通信等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從開始發展就是以出口為導向,政府並未給予任何保護措施。於WTO架構下,凡是資訊科技協定(ITA)簽署成員都必須將資訊科技相關產品進口關稅降為零。台灣早就是ITA簽約國,在此平台上,ITA產品占台灣出口比重從1996年28.9%,至2010年升至36.8%,顯見自由貿易讓台灣IT產業更為強大。

  不管是從理論或是實際經驗,綜上均可知道,沒有強大的國內產業何能侈談自由貿易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其目的就是合理化反服貿、反貨貿,此種言論可以休矣!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