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專欄文章指出,持平而論,既然這場學運是因服貿協議由“立院”委員會在30秒內送院會而起,當該協議回到原點退至委員會審查後,學運即可宣告勝利而光榮退場,尤其是在沒有政黨動員的情況下,能有數十萬人齊聚凱道發聲,更是光榮退場的好時機。但是學生代表卻遲遲不願解散,甚至認為“只要放棄議場,沒有任何談判籌碼。”形同綁架議場,要求政府完全接受其所提出的訴求。 這場學運遲遲無法落幕,固然與學生代表不信任政府的兩岸政策決策程序有關,更深層的原因是對兩岸關係進一步深化的憂慮,擔心兩岸經濟一體化使台灣失去經濟自主性,也會使未來的工作機會減少,更擔心政治民主會因此受到侵害。這當然不是只有學生的憂慮而已,整個社會氣氛亦復如此,雖不能說是無的放矢,但無疑的是受到許多錯誤資訊的影響,包括大陸人大量來台、香港化等。 其實不是在台灣,許多國家在對外簽訂經濟協議時,也都引發內部大大小小的抗議。即使是大陸在進行改革開放的討論時,也有改革開放是找死、不改革開放是等死的爭辦。在大陸堅持改革開放的結果,為經濟發展殺出了條活路,避開了等死的死路。 競爭是殘酷的,然而以台灣各行各業的競爭力,若是有大陸市場作為後盾,相信會對台灣經營品牌有所助益,開放絕非只有大企業受益、中小企業受害,反而可以藉此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殺出一條活路。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