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
河北不愿只做“米袋子”、“菜篮子”
反观至今仍在“待产”的京津冀规划,上述的区域范围和地方利益之争也同样存在。
肖金成记得,京津冀规划最初的名称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当时的版本是“2+8”,“2”即北京、天津,“8”即河北南部的8个地级市(不包括邢台、衡水、邯郸)。
但2010年,长三角规划从最初的16市,扩容到“两省一市”后,河北提出建议,认为京津冀的规划范围也应该扩容,加入原来未被纳入的邢台、衡水、邯郸三市。这一建议被采纳,当时正在制定中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因此大幅度修改。
次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未提及京津冀都市圈,但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肖金成说,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如何界定,争议再起。
据媒体报道,由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首都经济圈”规划初稿,提出“1+3+6”方案(“1”指北京;“3”指天津的武清、蓟县、宝坻三个区县;“6”指河北的六个地级市,即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
但河北认为,秦皇岛和石家庄距离北京都是约290公里,沧州距离北京比秦皇岛还近,所以主张“1+3+9”,就是在原来“6”的基础上,增加衡水、石家庄、沧州。
而且,“1+3+6”方案中只纳入了天津的3个区县,而没有天津市本身,天津对此也不感兴趣。
直到去年12月20日,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对首都经济圈该不该纳入天津,明确表态,“规划的编制出台不仅对北京市、对京津冀两市一省发展有重要意义”;“规划编制在总体上要把握凸显首都地位、体现双城联动”。这意味着,天津整体纳入首都经济圈。
而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争议也被视为规划迟迟不能面世的原因之一。
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曾报国务院审批,但一直无下文。在这份报批稿中,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燕赵都市报》2010年8月30日发表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依然难觅河北主张》报道,披露了河北当地对如上区域定位的反映。文中称,河北某市一位市级政府官员表示,“在这样一个层级的区域规划中,河北仍然还是米袋子菜篮子这一套,我们都想不通。这就好比一家老大老二读大学,让老三在家种地供他们读书一样。”
当地一名学者也表示,“在中央、首都和北方经济重镇的巨大光环之下,河北确实无法拥有更大话语权”。
新京报记者盘点京津冀三地的十二五规划,产业布局也有同质竞争趋向。
北京和天津的重点产业,“重合项”达7个,双方都着重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节能环保等产业。河北也提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经济快速增长。
此外,过去十年,天津以滨海新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已现规模。河北也在2011年年末,加入了“海洋时代”的竞争,《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也获国务院批复。
京津冀规划将如何平衡上述利益关系,也一直为外界期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