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军事 >> 港媒揭马航神秘空难背后多国军力立体搜救真相

台退役中将大陆导弹对准台湾说法毫无军事逻辑(2)

  对两岸而言,“军事互信机制”并非全无意义,由于机制提供了交流平台及具体的交流项目,有助于双方互信的建立。又因台湾受制于既存的地缘战略权力架构,两岸处于敌对状态,且此状态不因两岸紧张情势的趋缓,而有较大的改善。西方经常散播“中国威胁论”,认为大陆的崛起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安全;而对台则指解放军的军力发展针对台湾,并以攻台为其首要目标,强化两岸的敌对意识,藉此以强化台湾对西方的“依存关系”;美国以军售支持台湾的防卫能力,并在《台湾关系法》的基础上,获取对台军售的正当性。

  因此在此战略环境下,两岸有许多的军事反应,并不代表两岸的真实敌意,只是顺应地缘战略情势对“中国威胁论”的反射。其中最具代表的论述即“大陆导弹对准台湾”,是台湾安全上的最大威胁;因此应以“撤弹”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前提;这种论述纯为宣传,毫无军事逻辑的根据。又因两岸没有军事交流的正式管道,这些不应存在于两岸,而只存在于地缘战略上的互疑,终得不到化解。故为促进两岸的“军事互信”,应在军事上建立常态化的协商机制,以消弥互疑、增进互信,此乃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真实意义。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倡议及演进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发韧,应溯自1996年的台海危机,美国意识到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亟欲推动其亚太地区和平的安全政策,因此鼓励两岸对话,并提出两岸签定“中程协议”的建议;安排形成三边的“信心建立措施”,鼓励两岸以新的创意,扩大合作解决问题,以营造两岸和平环境。台湾方面在此氛围下,于2000年7月,即开始官方的军事互信机制研究,规划区分近、中、远程,终以“结束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为目标,并认为政府与民间均持“不排斥”与“乐观其成”的态度。自此,接连的几次《“国防”报告书》中,皆有类似的表述,但未有实质的进展。

  此一阶段,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与鼓励下,显出较为积极的应对态度,但亦见美国掌控地缘战略上的影响能力。美国的用心意在台海和平而不在两岸和解。不但立场鲜明,且不愿在台海危机中将美军拖下水,此一战略思维与现今美国的“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并无二致。

  大陆方面,基于两岸关系的本质,不使问题国际化,故以国家联盟为基础的多边架构不适用于两岸而拒绝。台湾则须第三方的安全保证,倾向于多边架构,而不接受与大陆建立双边的“军事互信机制”,终使此议束之高阁。

  2005年连战的和平之旅,开启了国共两党直接对话之门。就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性质而言,从先前的多边架构,拉回到纯属两岸的双边架构。又因不改“军事互信机制”之名,保有之前的延续性;大陆方面刻意使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一词,有别于原先的“军事互信机制”,以彰显其性质的改变。

  虽然经由性质的改变,促进了两岸的直接交流。但台湾方面少了美方的介入,亦少了原有的积极态度,开始以时机未成熟而踌躇不前。2008年马政府执政后制定的两岸政策,认为应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持续发展,虽使两岸紧张关系大幅降低,但在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上则显消极。

  此时,又提政治与军事孰先孰后的问题,为拖延找藉口。从理论言,引用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之说,应先政治而后军事。但确忽略了他的另一句话:“战争是没有目的的,所有战争的目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亦即是“军事”,从属于“政治”,并赋予军事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性格。基于此概念,“有了政治互信,必然有军事互信”,亦即确立了政治互信,就不必再求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另一说法谓,既然军事为政治的工具,运用军事互信机制的方法手段,消弭战争,追求和平,在和平环境中,逐步建立政治互信;毕竟政治只是一种状态,都会有矛盾存在,难求解决;而军事只有“和”、“战”,维持和平即是军事互信。此思维则谙“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寓意,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必要性。因此,政治与军事互信互为表里,是可以与时俱进,并行不悖的。

  2011年6月,马英九提出了“国防”的三道防线论,认为要用“和平来解决争端”,所以其第一道防线是“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实已隐涵建立两岸互信机制的意向。又提出“历史上的分合”理论,认为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分合,都要靠战争才能解决。现今两岸要用和平来解决争端,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一个创举。希望我们(两岸)把这段历史写好。这个主张不但与大陆“和平发展”的两岸政策吻合,亦与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目的相通。而揭橥(zhū)的中国的历史分合理论,则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和解的最新时社约数。

  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发展至此双方都显得迟疑谨慎,但却迈出了重要且正确的一步。扬弃涉及地缘战略大环境的多边架构,展现了两岸直接商谈的双边机制,同时确立其理论基础,定位在中华民族历史分合传承与两岸无从规避的历史责任上。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