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新时社评 >> 社評未來百年,辛亥之夢又可實現否?

社評十年來中國外交思想的創新與發展(4)

 
  首先是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的外交思想。“人本外交”是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集體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在外交層面的反映。楊潔篪外長在解釋“人本外交”思想時認為外交為民就是外交為人民服務,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外交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第二,人民是外交的基石和後盾,要以‘以人為本’的精神進行服務做‘外交為民’理念的忠實踐行者。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的外交思想提出以來,一直指導著中國的外交實踐,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的利益與權益服務成為中國外交實踐的重點。以人為本的外交思想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新特征和標誌。

  其次是和諧世界、和諧地區的外交思想。“和諧外交”是中國對世界外交理論和實踐做出的重大貢獻。2005年9月15日,在慶祝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胡錦濤向全世界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他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2006年6月,胡錦濤又在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了“和諧地區”的思想。中國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社會則推動建立和諧地區、和諧世界,尋求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模式間的和而不同、共存發展,這對於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促進新型國際關係的建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是以身作則、承擔責任的外交思想。“責任外交”是中國成長為全球大國過程中外交實踐在理論中的意涵。胡錦濤認為,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發展中國家則要共同努力,發揮與其地位相適應的作用,承擔應盡責任。中國在應對非典、禽流感、金融危機、甲流、海盜、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承擔國際責任,以實際行動顯示中國的全球責任意識。2009年11月,中國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國主動減排的承諾以及始終堅持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全球“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立場,正是中國“責任外交”的重要表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