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即时报道 >> 政协开会缺席 组长查查赵本山委员干什么去了

老中青三代华人华侨的马达加斯加故事

???当国歌在遥远陌生的印度洋海边小城响起
 ――老中青三代华人华侨的马达加斯加故事
????

??? 新华网塔那那利佛3月12日电 有马达加斯加华裔历史学家以自己家史为基础作案例研究,指华人华侨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到马达加斯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以中国人独特的吃苦耐劳精神当修路苦力、种植香料等谋求生计,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旧中国积贫积弱,许多华人后代从马达加斯加前往法国等欧洲国家,马达加斯加华裔群体的中华文化“断根”现象日趋普遍,但中华文化一直是维系华人华侨独特面貌的重要精神血脉,延续至今。

2013年7月15日,马达加斯加东北海岸小县城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中山学校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何险峰摄

2013年7月15日,马达加斯加东北海岸小县城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老华侨陈汝沾穿戴好准备离开家去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何险峰摄

????2013年7月15日,马达加斯加东北海岸小县城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老华侨陈汝沾在中山学校的历任学校负责人相片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何险峰摄

??? 老侨:超越时空的文化艰守

????世界第四大岛,远离祖国的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距离首都塔那那利佛东北450多公里东北海岸小县城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Fenoarivo-Atsinanana ,法文名Fenerive-Est,译费内维尔)。

????朝阳初起。近70岁的老华侨陈汝沾穿上雪白整洁的白衬衫,整理好领带,带上墨镜,带着我们走出家门,走向他负责管理的华侨学校--中山学校。这里,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熟悉的旋律在陌生遥远的印度洋海边小城响起,五星红旗在两个马达加斯加小旗手的手中冉冉升起,我和陪同而来的志愿者老师面对台下近千名中小学生,无不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是塔马塔夫省的一个县城,在马达加斯加,这里也是相对难以到达的边远小城。但这里宁静原始,人们以打渔和种植丁香为生,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坦然的生活。

????1945年出生于这里的陈汝沾一生都没有离开这里。从父辈那里继承丁香榨油等手工作业后,陈汝沾以之为业,并将子女送往法国等国家留学。

????陈汝沾患有眼疾,不能晒太阳,喉咙也开过刀,但他从不缺席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华人华侨抗战爆发前后从广东顺德、南海等地来到马达加斯加。为了解决赴马马华人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聚集在这里的华人华侨主动捐款扣物于1938年创办了兴文学校――中山学校的前身。学校创办初期为华人先生私塾,教授内容为三字经;1987年,学校开始教授法语和马达加斯加语,陈汝沾告诉记者。

????“学校初创时期,华人来身生活非常艰辛,靠给法国人做苦力或者经营小农产品谋生。但我们的父辈们有的捐粮,有的捐衣,有的捐大米等创办起了这所学校。以后无论马达加斯加政局如何变幻,无论我们华人如何艰难,这所学校从末关闭过。”陈汝沾说。

??? 据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海军统计,1946年,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学校多达11所。二战结束后当地华人开始让子女接受法语教育,加上师资和经费短缺,生源减少,当地的华侨学校陆续停办,中山学校等其它两所保存下来的华侨学校也减少了中文课的班级和学时。

??? 陈汝沾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强大,学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中山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综合型私立学校,这里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800名。汉语是这里的必修课,而三字经仍是教学内容之一。

??? “学校教室已不够用,他以前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够筹集到一笔资金,扩建新校。去年中国大使馆帮助解决了这笔资金,目前新校马上建成。有大家的支持,我想让我的学校尽快超过这里的天主教学校,成为最好的。”陈汝沾7日告诉记者。

??? 忙碌一天,已是深夜。海边的家湿润阴冷,陈汝沾和老伴打开电视的中文频道,每天收看关于中国的新闻是他感觉最踏实的时光。“孩子们离开后就不愿意回来了,我们也不愿意过去法国。感觉孤独时,我们就收看中国电视,或者到学校走两圈。”陈汝沾说。 

????陈汝沾这样的人在马达加斯加很多。他们有的出生在马达加斯加,有的在童年时代跟着父辈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他们还有许多散落在马达加斯加偏远地区而无法统计,他们被称为老侨。

" class="nextpage">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