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带来更多机遇,科技创新遇到了最好的时期,但其产权的保护也面临着更多挑战。随着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正不断致力于为科研成果铸就金汤之城、御“敌”之盾,让技术型海归创业者落地生根更有保障。
海归创业
期望技术创新产品得到保护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月13日在日内瓦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列第三。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的新提高,更显示出了民众知识产权意识的新高度。
然而,中国知识产权之路仍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在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一些国家,以立法形式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长达数百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公民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较高。从这些国家学成回国的创业者多致力于高新兴产业领域,由于知识产权事关企业的命途,因此海归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得到保障。正如创业筹备阶段的海归刘先生所说:“目前,知识产权是回国创业吸引投资、招募合作的‘敲门砖’,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能否保证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是决定海归企业能否成功和海归能否顺利‘登陆’,并在国内扎根生长的关键因素。”
互联时代
知识产权保护遭遇新挑战
要把海归手中的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知识产权就不能止于申请,其保护也不能止于立法,最终要落实到知识产权被充分尊重和保护上。如今互联网趋向移动互联,诸多现实因素阻碍着相关权益的维护。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已达5亿,知识产权的客体数字性、无形性特征凸显,一旦进入互联网就变成公开、公知或公取的信息,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的不确定使权利人很难收集受损害赔偿额的证据。
权利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铤而走险的侵权者也很难付出相应的代价。海归创业者叶剑飞创立的“PickRide乐搭”款搭车应用软件被抄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正如孔夏雨律师所说:“源代码和软件可以得到著作权法和商业秘密法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类似‘乐搭’这样的情况,需要证明自己因山寨损失了50万才能立案,这个证据很难拿出来。如果没证据就直接说人家抄袭,又很容易因为侵犯商誉权被倒打一耙。”
司法创新
打造更好海归创业软环境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持续实施,海归创业的软环境向好。中国建立知识产权审判体系的二三十年间,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将原本分散在不同业务庭的民事、刑事、行政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统一由知识产权庭审理。这种“三审合一”体制,实现了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审判质量和效率日渐提高。
201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部署2014年工作时提到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德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均采用知识产权法院制度,由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独立处理知识产权案件。该制度模式使司法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得以提高,有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一重大举措将对中国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起到强有力地推动作用,让海归创业者不再为寻求更公平、公开的创业软环境而犹豫“归不归”。(张钧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