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纵深时评 >> 時評堅決對暴力恐怖犯罪活動實施最嚴厲打擊

中時實現馬習會 成就“一中共表”

  中評社台北3月13日電/從國際到台灣到兩岸,近來發生不少大事。馬航事件舉世關注,迄今不見飛機蹤影,讓人揪心;烏克蘭動亂、克里米亞獨立牽動美、歐、俄關係,後遺症不小;台灣政治旺季即將到來,國、民兩黨選情都有內憂,蘇、蔡之爭不日登場,日子看來都不好過;兩岸繼王、張及連、習會後,雙邊關係究竟要如何進一步往前發展,馬、習會能否成功推動,均須各界集思廣益,至於眼前的《兩岸服貿協議》,看來朝野非要焦土抗戰、惡鬥一回,否則很難有個答案。

  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綜觀一切,其實都脫離不了基本的事實、處理方法及結果幾個要項,而選擇的方案則又與價值觀有關。在兩岸關係方面,從雙方官方的各種談話看來,眼前看到的事實是,馬英九不但有主觀的願望,恐怕也有客觀的需要,希望以合適的身分,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台北認為今年11月的北京亞太經合會是最適當的安排。中國大陸一方面了解台灣的態度,二方面也覺得習、馬二人會面並非不能考慮,甚至還願意給予相當程度的配合,但對兩人見面的場地和會談的內容有些不同的考量,原則上並不贊成兩人在APEC見面。

  既然事實是雙方都有意願見面,只是對方法、場合等有些不同的考量,為了促成此事,那麼大家就不妨進一步思考,兩人見面到底是應該以象徵意義為重或要有實質收穫為主?如果能夠兩者兼顧當然最好,但當此事的難度甚大或幾乎不可能的時候,雙方是否要從更高的戰略高度出發,有個不同的思考,這裡面就牽涉到價值取向的問題了。

  如果要從有利於國家統一,能讓兩岸關係有所突破,不可逆轉出發,以象徵意義為重,事情相對就會較為簡單容易,但如果要以實質收穫為主,那當然就要錙銖必較,謹小慎微的務求迫使對方做出最大程度的讓步為要。

  理所當然,兩岸的事應由兩岸自己來辦,但至少就我們所知,相關的主要國家在看待馬習會一事上,多數還是認為,如果能落實,其象徵意義應該大於實質成果,既然各國都鼓勵兩岸雙方透過溝通、對話來降低緊張,解決問題,也理解台灣的內政和大陸的政治顧慮,使得兩人見面的機會之窗未必很大,自然也就沒有刻意阻擾馬習會成局的道理。各國對此基本上仍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只是善意的勸告台灣,一切都要謀定而後動,要用漸進的方式來處理複雜的問題,不要有過高的期望,這才符合區域安全與大家最大的共同利益,不希望兩岸將各國善意的關切置之不顧,或把大家蒙在鼓裡。

  客觀而言,馬習會的地點和場合問題,雙方還在漫天喊價及就地還錢的階段。台北表明就要在APEC場合,而且多次強調沒有備用方案,只等大陸點頭,似乎言之成理;大陸方面則認為不宜,但明示第三地或國並非國際場合,這裡面就有了很大的想像空間。現在有人主張在夏威夷、太平島、新加坡、瑞士,甚至外蒙古,有些簡直到了搞笑的地步。持平而論,大陸不願兩人在APEC場合見面的顧忌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即使馬、習照腳本演出,但如果日本安倍或美國奧巴馬,或任一國家與會領袖在會上存心或無意的熱忱擁抱馬英九,歡迎台灣“總統”與會,表示希望形成慣例,光是這樣就會讓北京嚇出一身冷汗,能免則免。

  兩岸雙方及堅持杯葛兩岸和平發展的民進黨,時常都在玩弄文字遊戲,有時甚至到了神學、玄學的地步,雙方可以為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一中框架與一中架構,主權和治權,辜汪或汪辜、國內或國際吵個沒完沒了,事情當下都覺得自己理直氣壯,為所當為,但等到事過境遷之後,實在讓人覺得簡直可笑到不知所為何來。

  其實,馬、習二人會面在第三地或第三國自亦無妨,只要這是兩岸自家人的事,如果雙方都同意二人會面應以象徵意義為重,那麼雙方都可展現出形式上的善意,做出不失立場的表面讓步,讓雙方可以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往前邁步,無論稱“一中架構”、“一中框架”或“一中屋頂”,只要兩人見了面,“一中共表”已然成局,可展現兩岸中國人化解政治歧見、追求和平的意願,而成為人類的典範,馬、習二人對兩岸中國的歷史性貢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