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已經對中國信用創造和金融運行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銀行可自由運用資金比率下降,脫媒資金流向直接融資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增加。由於對影子銀行游離於監管之外,很多銀行將貸款轉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產品,這些被輕度監管的信托公司再將資金投資於實物、基礎設施、金融工具和高風險高回報的領域,如股票市場、房地產等,並通過資產抵押以及股權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體聯繫在一起。由於資產領域的獲利豐厚以及民間資金的饑渴,參與“影子銀行”活動的也不乏一些國企和上市公司的身影。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數據,包括中移動、中石油等大型國企均設立金融業務平台,從事放貸業務,包括90%的放貸企業為國有企業。據估計“影子銀行”系統每年資金流量可能已達2萬億人民幣,相當於中國GDP的5%左右。 與此同時,“影子銀行”系統的存在可能讓貨幣政策面臨失效。應該說,中國在全球貨幣存量之高是不爭的事實。近幾年,中國的基礎貨幣並沒有增長太快,但整體流動性增長卻十分迅速。這說明,貨幣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給的,而是產生於為投資而融資和資本資產頭寸融資的過程之中,影子信貸可能會重新回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並加大貨幣流通的速度,這使得人民銀行作為央行行使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常規的抑制通脹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躁動與中國金融轉型相伴而生,中國要約束“影子銀行”的過度發展,也要正確處理正規金融體系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關係。疏通社會資金在金融體制內外的循環,加強“影子銀行”金融風險體系的全面監管,避免資金鏈斷裂衍生的系統性衝擊,已經是擺在決策者面前更緊迫的議題。 |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