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两岸 > 浏览文章

专访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媒体应以更宽广视野看待两岸

作者: 日期:2023年07月10日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刘舒凌

  两岸刚开始交流时,台湾民众对大陆是真的不了解,连垃圾桶长什么样都好奇。述说两岸新闻互动起步时的光景,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在他位于台湾大学附近的办公楼里娓娓道来,资料夹里一份份发黄的报纸印刻着历史中的重要时刻。

  1987年9月,大陆籍台湾老兵返乡运动正在展开之际,《自立晚报》率先派出两名记者前往大陆采访,虽然该报后来遭当局起诉,但这次突破开启了两岸新闻交流。

  俞雨霖说,当时两岸历经近40年的隔绝,台湾民众尤其老兵对于大陆的一切感到陌生,媒体也非常关心两岸新闻。

  俞雨霖彼时所供职的《中国时报》在香港聘请特约记者前往内地,报道大陆的各方面情况,甚至包含街道的模样。他回忆,那时报社每天收到数百封读者来信,寻亲专版有时占据两到三个版,专门为此增添人力进行誊写,就是为帮助亲人团聚。

  北京亚运会于1990年举办,台湾媒体均派出相当规模的采访组,《中国时报》就派出20多人的团队。在俞雨霖看来,亚运是台湾媒体报道大陆的重要节点,台湾民众由此开始真正了解对岸,海峡情势得到缓和。

  在这股热潮中,时任报社大陆新闻中心主任的俞雨霖受命,到北京联系独家专访大陆领导人。报社高层希望民众了解大陆高层对台湾是怎样的态度,并推动交流。

  来北京前根本不清楚要采访谁,什么时候能访到。俞雨霖现在仍认为,当时距离叶九条发表已过去十余年时间,我作为。

  与国台办时任官员孙晓郁、李亚飞、乐美真等人沟通时,他感受到,大陆也有推动了解、交流的共同想法,并向报社高层报告采访成行的可能性很大。

  知会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后,《中国时报》安排总编辑黄肇松、副总编辑黄辉珍带队的4人采访小组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专访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共计10个问题、约50分钟的访谈一经刊发便引起轰动。

  俞雨霖说,那时《中国时报》一天销量过百万,该报道在台湾的影响力可以想象。

  在台湾中评社接待室里,俞雨霖拿出专访刊发当日的报纸头版,右侧是台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的言论:两岸终将统一;左侧是台湾举重选手亚运夺牌的消息;头条是专访内容,标题杨尚昆:同胞不会打自己的同胞。

  俞雨霖说,版面是有意做这样的设计,希望两岸之间有呼应。而大陆如今坚持的对台政策,核心就是两岸中国人,同胞不打同胞。此次采访以其中讯息,台湾社会也都听到了。

  《自立晚报》赴大陆采访近4年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于1991年8月首次抵台、采访闽狮渔事件,俞雨霖做全程接待,从走出机场、抵达饭店的记者会到关心的民众前来探望,近20天采访受到全岛高度关注。

  30年来一直处于两岸媒体往来前沿,俞雨霖说,其间,中新社是非常积极、领先的角色。1990年代,《中国时报》与中新社数次共同举办经贸研讨会,引起轰动。两岸优秀经济学者互访,发表重要论文,新闻媒体扮演了推动两岸交流的重要角色。

  从2001年两岸开放记者驻点采访至今,新闻交流全面正规化迟迟未有进一步发展。俞雨霖说,媒体互设办事处、分社没有下文,制度性交流在短期内看不到松动迹象,这是很可惜的。

  台湾中评社于2007年在台北成立,俞雨霖担任社长。谈及当前应以怎样的心态来看两岸互动,他提到,如果只站在偏窄的角度,甚至挑动两岸对立,注定是狭隘的。媒体不应是政党或个别人的尾巴。

  俞雨霖说,现在两岸读者都能看到对岸新闻。不同媒体,选材、角度存在差异很正常,但记者的专业、深刻、合乎逻辑却是共同的要求;两岸媒体都应做客观、真实、不挑冲突、传播正能量的报道,否则,就是不称职。

  从1989年首次到大陆采访,28年间他仅北京就去过逾百次。从老一辈老兵回乡探亲到如今台湾年轻世代登陆工作,这位资深媒体人说,民间交流扩大的趋势已停不下来,了解的增加是30年来最大的进步,媒体应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两岸。(完)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黑陶制作
就诊
遗落在山中的明珠
雪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