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物保护 > 浏览文章

野生动物,它们也在守护人类

作者: 日期:2022年12月10日

  作者:赵序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感情总是有些矛盾一方面,觉得它们弱小、无助,需要人类的保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野生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恐惧,毕竟,无论是非典型肺炎,还是近几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原始宿主都是野生动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野生动物其实也在守护着人类,是抵御病毒侵袭人类的一道屏障。 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
只要减少和野生动物的接触,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并不大。
  人类演化史就是一部与疫情打交道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因病毒而死去的人口远超过因战争死去的人口。肆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流感病毒,感染了10亿人,保守估计死亡人数超2000万。2003年春季,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发布数据显示,非典疫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病例共8422例,死亡人数919人。2014年寨卡病毒暴发,感染了巴西百余万人,造成几千例新生儿小头畸形症。进入21世纪以来,仅因冠状病毒就引发三次全球瘟疫:一是SARS病毒;二是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三是新冠病毒,它们的传播、扩散均和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密切相关。

新华社发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1970年至今,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中超过75%为人兽共患。以冠状病毒家族为例,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500多种。蝙蝠也是许多病毒的原始宿主,比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  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为何会在人类社会中传播?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例如,全球非法和合法野生动物的贸易估算在每年3000亿美元,意味着每年数以万计的野生动物流入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导致人兽共患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亚马孙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4%,疟疾的发病率会提高50%。
  只要没有打开这个魔盒,人类就是安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并不是野生动物的错,根源还在于人类。

新华社发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弱小、无助、可怜,需要人类的保护。其实,我们之所以要保护野生动物,是因为野生动物也在保护我们人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找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才可能彻底切断疫情的传播链。同样,只有真正意识到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才能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
  野生动物只能被保护或利用?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在守护人类健康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不能和野生动物多接触,等将来科技发达了,疫苗水平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了?答案是否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认知,还停留在保护或利用上,忽略了野生动物在守护人类健康上的重要作用。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野生动物可以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控制疾病的传播。

新华社发
  坦桑尼亚的塔拉吉利国家公园中大象和犀牛被偷猎严重。但人们惊奇地发现,伴随着大象和犀牛的减少,保护区附近人家饲养的牛羊等牲畜也出现大量死亡。专家发现,造成家畜大量死亡的,是一种生活在灌木丛中的舌蝇,其叮咬致使动物患病在自然状态下,大象和犀牛有踩踏灌木的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灌木的数量。由于大象和犀牛被偷猎严重,灌木的数量大量增加,为舌蝇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导致牲畜受到传染病的严重侵害而死亡。
  莱姆病的暴发也与野生动物的减少有关。研究者发现,人类砍伐森林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森林中的顶级捕食者如狼、狐狸、鸮等数量下降,导致莱姆病菌的重要宿主白足鼠数量增长,进而增加了莱姆病通过蜱虫传播到人的可能性。
  其次,野生动物可以通过稀释效应来减少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生态学中有稀释效应假说:物种多样性越高,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也就是说,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
  虽然生物多样性高的地方病原体数量也多,但单一的病原体数量多并不代表风险大疾病传播过程高度依赖于接触频率,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宿主竞争和调节功能降低接触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物种多样性高的地方,接触病毒的频率就会降低,从而减少暴发人兽共患病的机会。此外,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不仅物种多样性减少,物种的群落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通俗地讲,在人类活动越密集的地方更容易和那些携带人兽共患病的物种共存,比如我们可以在城市中看到刺猬、鼠类等,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概率。
  再次,野生动物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一环。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知道,病毒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而人类之所以没有被很多病毒感染,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野生动物在病毒与人类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

新华社发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管理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曾经有人提出老朋友假说,认为人类的免疫系统和生存于人类消化系统的微生物协同进化,因此这些微生物是人类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而人体的内微生物会受到环境微生物的影响,生活在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稳定的环境,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补充人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帮助人体更好地适应新的食物和环境。
  现实生活中,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野生动物正在面临种群、栖息地等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目前还未可知。以亚马孙雨林为例。棕榈树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树种之一,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高大的棕榈树结出硕大的果实,吸引一些大嘴(喙)鸟类的传播,完成森林更新。然而,随着人类狩猎的加剧,大嘴鸟类种群急速下降,从而影响棕榈树种子的传播,那些高大的、结出大果实的棕榈树面临灭顶之灾,而结小果实的棕榈树转而依靠小嘴鸟类的传播,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这一结果影响了整个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我们知道,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这样的改变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或许,只有历史能给我们答案。  一两种动物灭绝无所谓?
  一种生物的丧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10~30种其他生物的丧失。
  今天的物种灭绝速率是人类还没有主宰地球以前的100~1000倍。人类对野生动物最大的危害,是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目前全球2/3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使得大批野生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
  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受威胁的脊椎动物有932种,已经占到了所有动物的21.4%;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六种大型动物,包括三种犀牛、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在近百年左右的时间全部灭绝,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入人心,从立法到保护区的建立,再到国家公园等的建设,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跃上新台阶。
  可能有些人觉得,地球上几千万个物种,灭绝一两个无伤大雅。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著名的生态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大概的意思是:人类需要蚂蚁,但蚂蚁不需要人类。蚂蚁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分解者之一,对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起到重要作用。作为生态系统金字塔基座的重要一部分,蚂蚁的灭绝或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塌。
  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与其他生物种类相联系、相互作用。一种生物的丧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10~30种其他生物的丧失,10~30种生物的丧失又会导致上百种、上千种甚至上万种生物的丧失。
  这对人类健康也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某些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若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就需要寻找新的宿主,人类被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对野生动物保护而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还远远不够。我们应有更高的追求:人、动植物、微生物的和谐共存。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融合于生态多样性之中,彼此相互依存。
  如前所述,病毒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它们既威胁着人类,也同整个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灭绝病毒是不现实的。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野生动物是人类抵抗病毒的一道生态长城,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才能确保人类健康!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道长
致天下所有劳动者:您辛
《金龙踏春》
印尼*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