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访谈 > 浏览文章

程刚:制度创新与资源获取

作者: 日期:2019年11月12日

截止到目前,我国基金会已超过7500家,但90%的基金会非常年轻,资产总量也非常小。尽管如此,基金会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为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在2019珠海慈善发展论坛的演讲,我们从文中可了解到基金会在运作、管理、模式上日渐趋同,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基金会自身及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高质量成为各行各业呼吁的热词,在公益慈善领域,我们认为基金会在做好自身业务、追求机构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参与行业生态的良性建设,并协同多方资源和力量,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实现行业和机构自身的可持续。11月22-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邀请你共赴福州,探讨坚守初心之道,共谋未来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们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这几个数据是根据基金会中心网做的统计,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约89万,其中50万为社会团体,38万为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有7519家,占比为0.8%。这样的数量的体量,目前在国内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快速的阶段。
基金会发展迅速,但在全国社会组织中占比不到1%
以数据说话可能最能体现这个特征,我们看全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组织近20年年均增长率15%。大家看最上面数量最小的是基金会的数量,才7519家,如果按照全国社会组织总量90万来计算的话,基金会在社会组织中的占比连1%都不到。但是就这样几千家基金会的数量,撑起中国公益慈善的大梁。



从全国基金会发展现状来看,大致有几个分水岭的节点,1988年《基金会管理办法》出台、199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2013年公益慈善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我们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观测统计,从1981年到2019年8月30日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在几个快速的节点上我们进入了快车道。
在2016年《慈善法》颁布以后,乃至新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我们的发展趋势还要观测,可能未来会进入到一个非常严格、理性、严谨、专业的阶段。可能这个阶段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所以今天在探讨这样的话题时,我觉得很有意义。



2018年前,募资测试是一个估值,我们统计到年底才能做出来,可以观测到上一年度全国基金会收入支出600-500多亿的规模。从绝对值来讲的确不高,也就不到100亿美元的状态,如果跟欧美国家的基金会组织相比,确实也是不大,因为我们总资产规模观测到是1500-1700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个规模可能和美国的某一个基金会,或者欧洲的某一个基金会大规模的基金会相同,也就是全中国七八千家,加起来和人家一家一样,但是却又不一样,这体现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基金会的运作、管理、模式极大趋同
组委会跟我说要我介绍一下国内基金会的发展状况,大家可以看一下全国基金会年龄图谱,大多数基金会都是在2004年《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设立的,普遍比较新,在欧洲国家、美洲也好,大多数的基金会是上世纪90年代为主设立的,大约的比例是60%-70%。



因为普遍比较年轻,因为大多都是2004年《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后才有的基金会,才有非公募基金会,也有公益慈善研究院催生出来,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要说我们的基金会不专业,我们的基金会还在摸索,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
这当中窦瑞刚讲到了互联网的应用,腾讯是功不可没的,互联网技术、金融工具贾老师也讲了,实际的工具和技术还有更多,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所有尽可能做到的技术工具以及非技术类的工具,我们都在借鉴的工具的方式,都要配备进来,形成中国快速发展的支撑基础。
那么当前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我思考认为,基金会趋同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7000多家基金会的趋同性非常强。2004年之前设立了政府官办背景的基金会大概有28%左右,剩下由企业、个人、学校、少量社区类的基金会,所有基金会的运作、管理、模式极大趋同,趋同性缺少差异性肯定不利于发展。



我们来看看基金会的分类,蓝色的区域是老的基金会,是党政部门办的基金会,也就是公募基金会。黄色的是2004年后设立的个人背景的基金会,绿色的部分是企业基金会,红色的是大学型的,剩下的是社区型的。政府党政部门办的基金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靠近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的状况。大家要有思考,这么多类型背景的基金会,如果大家都走到一个思路上去可行吗?后面就做了这样的思考和分析。



这么多基金会在做什么?身后的图可以看出,公益项目支出60%集中在三个领域,2013-2017年期间基金会超过60%的项目支出集中在教育、扶贫助困和医疗救助领域,其中35.8%做教育类的,17.9%是医疗救助的,扶贫济困的16.6%,这三方面加起来是70%,每年支出有500亿左右的数。这个领域一定要做,因为快速发展的社会造成的贫富差距比较大,需要社会的力量、各界的力量去做这件事,弥补差异。这个差异恰恰是由教育和社会保障来做的,现代公益和慈善倡导的是成为了比较少的那部分。
我建议:做是可以,直接做和倡导性结合起来,配备相当比例做推动和倡导,这样最终解决社会贫富差距、不公平带来的问题。
基金会趋同性呈现出四个明显特征 根据对国内基金会的发展模式分析,不难发现基金会趋同性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基金会运作方式趋同,东西部组织发展思路趋同。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从那个时代来的,告诉大家就这么做基金会,不自觉得无论非公募、个人、企业、公募都在往一起走,这是一大问题。而东部、西部发达不发达的地区基金会发展也趋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我这并没有歧视性的意思,不同的基金会和组织应该做不同的定位,各种方法、思维、运作都应该做不同的选项和定位。
第二,资源获取方式趋同,项目活动内容及方式趋同。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筹款、购买、公益服务趋同都在往一个方向走。项目、内容、方式也趋同。
第三,企业基金会与其他基金会趋同,社区基金会无法突破国外社区基金会概念。无论是官办基金会,以及大基金会和小基金会大家都想做大事,都想变成平台型组织,也是趋同。企业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也在趋同,腾讯这样的基金会很稀有,有很多的企业基金会自己的定位还拎不清。如果走不出社区基金会这个圈未来很难走,国外社区基金会对国内的社区基金会的意识和束缚特别大,怎么能跳出这个圈?简单归结为这些大问题。
第四,创新力不足导致低成本复制,中小型与大型基金会趋同。我写了一个创新力不足,有很多人说我们有没有专利品牌保护?可能门槛非常低,做大病救助、环保类等都是低成本复制,造成社会认同,政府判断会产生偏差。



基金会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家可以看到热力图标志着组织数量和活力度的真实状况,可以看到活跃和兴起的地区。基金会也就是贾老师讲的最后一句话,基金会的定位一定要和当地社会发展,跟自身的情况要吻合。
基金会差异化发展的思考:制度创新与资源获取策略
我们谈基金会差异化发展的问题,有必要分析差异化发展社会价值清晰,首先是机构自身定位,基金会须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平台型基金会,一般是大型基金会选项应具备资源汇集整合再分配的功能,实施资源有效配给,较强的专业化能力,具备全局观中小型基金会应主要定位为提供专业化的公益服务。
第三是企业基金会战略,发挥企业自身的技术及市场优势,既要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又要发挥资源优势,为其他的基金会及慈善组织提供有效资源。
第四,社区基金会,提升资源整合与供给能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能力、社区建设服务能力。
第五,资源获得,公众筹款、网络筹款、企业捐赠、政府购买、基金会捐赠、股权捐赠、慈善信托、国际机构捐赠等,谨慎、积极的保值增值态度,研判自身处于资源输出型还是资源输入型地区能力。
第六,制度目标,根据自身及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形成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差异化发展呢?第一是要寻求制度创新。制定自己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情况,深圳和珠海的情况肯定不一样,珠海跟广州不一样,广州跟成都不一样,成都跟乌鲁木齐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组织可能相互借鉴、学习通融,加强联系特别多,可能大脑很快就混淆在一起了。
第二是制定资源获取策略。无论是依赖于互联网、公众筹款、企业捐赠等,我认为还是不太清晰,首先积极保持增值,一定要研判自己所处的是资源输入还是输出型的,去年到今年参加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基金会活动,无论是慈善促进还是基金会自己的策略,我听起来大概跟东部差不多,我感觉基本上不可行,因为全省加起来一年两亿多,还不如宁波的镇子的钱多,这可能是策略问题,如果中西部可以定为输入型筹款可能要盯住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型组织,因为他们要把资源输入进去。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小小黄手环,关爱老人回
没有雾霾的蓝天
大天鹅
䴙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