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之:资本精神是善的欲望
作者: 日期:2019年05月08日
卢德之的人生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先是从政,之后进入国企,继而投身民营经济大潮,创办了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卢德之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华民慈善基金会(简称华民),并以抗震救灾作为慈善事业的开端。 投身公益慈善,并非卢德之面对灾难临时起意。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前,华民慈善基金会即已注册成立。在出版于2007年的《资本精神》一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经商多年得出的财富观,从中可一窥他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内在动力。 资本实际上是中性的,是一种能带来新的财富的财富。资本发展的善的欲望是资本精神。在卢德之看来,资本精神表达的是拥有资本的人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追求,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为慈善事业花钱是其要旨。 这一价值追求,源于他对人生财富和价值的思考与探索,还有卢家一脉相承的济世传统。
一百多年前,卢德之的高祖父掌家之时,卢家还是富户。高祖父的儿子,卢德之的曾叔公卢性正用家里的钱支持辛亥革命后,家道开始中落,到卢德之的爷爷和父亲这一辈,卢家早已清贫。即便如此,卢德之的父亲卢佳祥在湖南益阳老家仍然常常周济方圆几里需要帮助的人,村里遇到大事或者邻里之间有纷争,他也常常被邀去拿主意,颇有几分古代乡绅的遗韵。 卢德之想传承祖上的济世胸怀,亦想打破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魔咒。他认为投身公益慈善,将财富与精神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精神的作用,可以让财富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荣耀家族的道德光芒。 资本精神颠覆了对原来资本的概念的界定,这当然是可以商榷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评价卢德之提出的这一概念,他把他认为向善的精神注入到资本中去,我觉得是在改变人们对财富的一种看法。
做慈善,伦理学博士毕业的卢德之亦重视理论思考,这一特性是华民与国内其他民间基金会的不同之处。华民成立之后,逐渐提出了自己的财富论慈善论共享论,并由此逐渐构建出一套具有华民特色的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的现代理论体系。 这套体系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评价为,以资本精神为动力源泉,以现代慈善为实践平台,以走向共享为方向目标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 十余年来,卢德之陆续出版了《论慈善事业》《走向共享》等7本专著,其中《资本精神》《论资本与共享》《论共享文明》被称为资本与共享三部曲,英文版由新星出版社联合加拿大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随着理论成果的陆续推出,卢德之的资本精神走向共享等理念也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一定的讨论。 就共享理论而言,卢德之认为共享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共享的内容有物质也包括精神,是人类相互间多层面多维度的互通有无。 卢德之向往共享主义,并选择以公益慈善为切入口,身先士卒,成为一名共享主义建设者。他把这些当爱好,也就少了一些对成败的执着。如果实践搞成功了,那不得了。即便失败,自己也过了瘾。他列举了人生的八字箴言,读书、交友、尽责、过瘾。 卢德之的共享理论回避了对所有权、所有制的争论,直接表达这些财富可以共享。金锦萍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妥协。 不仅卢德之本人,华民团队亦在国内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完成了20余项相关课题研究,参与支持或主办了多个研究类项目。 自身和团队累积的理论成果,使得卢德之在2010年以民营企业家和慈善家的身份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 国际化亦是华民的一大特色。华民参与过中欧社会论坛的养老分论坛,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华民研究中心,并和老牛基金会、凯风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发起了首届东西方慈善论坛。华民与国际慈善界保持沟通与连接,并努力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在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看来,是其作为一家纯民间基金会的难得之处。 华民重视理论,但不建空中楼阁,其项目涉及教育、养老、助残、扶贫、研究、民间外交等诸多领域,业务遍及中国各地,并延展至北美、欧洲、东亚等地区。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其签约资产超过50亿元,累计公益支出超过2.5亿元。 华民希望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宽的关注领域和比较广的辐射范围,由此观察各个领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整合信息和统筹资源的能力,以论证和检验华民的理论思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不断调整和相互促进。
在华民开展的众多项目中,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从基金会成立伊始一直开展至今。该项目集教育、就业和扶贫于一体,通过现金资助、就业培训和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截至2018年中,华民累计投入超过1.8亿元,资助了4万多名贫困大学生,并为10余万人次大学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2012年至2016年,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连续5年入选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在养老方面,华民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资助一些养老机构建设;在教育方面,在四川德阳开展基础教育的软件提升,资助当地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为期12年的职业素质提升培训;在助残医疗方面,支持北京莎莉文康复中心、湖南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开展聋儿康复教育 广泛开展项目的同时,华民也致力于打造自身的平台。罗格斯大学华民研究中心、北师大资本精神研究中心、北京华民公益服务中心等平台陆续建立,一个集思想研究、资本研究、慈善研究与服务探索为一体的机制轮廓正在形成。 平台思维扩展开去,华民也逐步推进行业支持平台、学术理论平台的发展。在华民成立7周年之际,卢德之以其父之名成立了湖南卢佳祥慈善基金会,并使之与华民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希望借此探索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家族基金会的发展模式。 卢佳祥基金会开展了孤儿助学、助贫济困、佳祥医院等项目。对于卢德之来说,这个基金会承载着父亲的遗志,延续着父亲的精神。
卢德之相信灵魂不灭。你做了很多好事,精神离开肉体时,大家都来跟你告别,祭奠你。他说,灵魂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丰富。 投身慈善事业,卢德之将资本与精神融合起来,将践行公益慈善作为家族财富的传承之道。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守护和传承家族的道德灯塔。 卢家父子身上共有的担当和乐善好施,在其同乡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看来,是湖湘文化中一直存在并且不断生长的家国情怀。 这份情怀或许也是指引卢德之及其所带领的华民走向下一个10年的灯塔。 2018年5月20日,华民在成立10周年之际提出,未来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以及对世界带来的良好影响,为推动21世纪慈善与人类共享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百多年前,卢德之的高祖父掌家之时,卢家还是富户。高祖父的儿子,卢德之的曾叔公卢性正用家里的钱支持辛亥革命后,家道开始中落,到卢德之的爷爷和父亲这一辈,卢家早已清贫。即便如此,卢德之的父亲卢佳祥在湖南益阳老家仍然常常周济方圆几里需要帮助的人,村里遇到大事或者邻里之间有纷争,他也常常被邀去拿主意,颇有几分古代乡绅的遗韵。 卢德之想传承祖上的济世胸怀,亦想打破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魔咒。他认为投身公益慈善,将财富与精神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精神的作用,可以让财富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荣耀家族的道德光芒。 资本精神颠覆了对原来资本的概念的界定,这当然是可以商榷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评价卢德之提出的这一概念,他把他认为向善的精神注入到资本中去,我觉得是在改变人们对财富的一种看法。
做慈善,伦理学博士毕业的卢德之亦重视理论思考,这一特性是华民与国内其他民间基金会的不同之处。华民成立之后,逐渐提出了自己的财富论慈善论共享论,并由此逐渐构建出一套具有华民特色的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的现代理论体系。 这套体系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评价为,以资本精神为动力源泉,以现代慈善为实践平台,以走向共享为方向目标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 十余年来,卢德之陆续出版了《论慈善事业》《走向共享》等7本专著,其中《资本精神》《论资本与共享》《论共享文明》被称为资本与共享三部曲,英文版由新星出版社联合加拿大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随着理论成果的陆续推出,卢德之的资本精神走向共享等理念也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一定的讨论。 就共享理论而言,卢德之认为共享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共享的内容有物质也包括精神,是人类相互间多层面多维度的互通有无。 卢德之向往共享主义,并选择以公益慈善为切入口,身先士卒,成为一名共享主义建设者。他把这些当爱好,也就少了一些对成败的执着。如果实践搞成功了,那不得了。即便失败,自己也过了瘾。他列举了人生的八字箴言,读书、交友、尽责、过瘾。 卢德之的共享理论回避了对所有权、所有制的争论,直接表达这些财富可以共享。金锦萍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妥协。 不仅卢德之本人,华民团队亦在国内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完成了20余项相关课题研究,参与支持或主办了多个研究类项目。 自身和团队累积的理论成果,使得卢德之在2010年以民营企业家和慈善家的身份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 国际化亦是华民的一大特色。华民参与过中欧社会论坛的养老分论坛,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华民研究中心,并和老牛基金会、凯风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发起了首届东西方慈善论坛。华民与国际慈善界保持沟通与连接,并努力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在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看来,是其作为一家纯民间基金会的难得之处。 华民重视理论,但不建空中楼阁,其项目涉及教育、养老、助残、扶贫、研究、民间外交等诸多领域,业务遍及中国各地,并延展至北美、欧洲、东亚等地区。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其签约资产超过50亿元,累计公益支出超过2.5亿元。 华民希望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宽的关注领域和比较广的辐射范围,由此观察各个领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整合信息和统筹资源的能力,以论证和检验华民的理论思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不断调整和相互促进。
在华民开展的众多项目中,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从基金会成立伊始一直开展至今。该项目集教育、就业和扶贫于一体,通过现金资助、就业培训和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截至2018年中,华民累计投入超过1.8亿元,资助了4万多名贫困大学生,并为10余万人次大学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2012年至2016年,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连续5年入选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在养老方面,华民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资助一些养老机构建设;在教育方面,在四川德阳开展基础教育的软件提升,资助当地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为期12年的职业素质提升培训;在助残医疗方面,支持北京莎莉文康复中心、湖南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开展聋儿康复教育 广泛开展项目的同时,华民也致力于打造自身的平台。罗格斯大学华民研究中心、北师大资本精神研究中心、北京华民公益服务中心等平台陆续建立,一个集思想研究、资本研究、慈善研究与服务探索为一体的机制轮廓正在形成。 平台思维扩展开去,华民也逐步推进行业支持平台、学术理论平台的发展。在华民成立7周年之际,卢德之以其父之名成立了湖南卢佳祥慈善基金会,并使之与华民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希望借此探索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家族基金会的发展模式。 卢佳祥基金会开展了孤儿助学、助贫济困、佳祥医院等项目。对于卢德之来说,这个基金会承载着父亲的遗志,延续着父亲的精神。
卢德之相信灵魂不灭。你做了很多好事,精神离开肉体时,大家都来跟你告别,祭奠你。他说,灵魂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丰富。 投身慈善事业,卢德之将资本与精神融合起来,将践行公益慈善作为家族财富的传承之道。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守护和传承家族的道德灯塔。 卢家父子身上共有的担当和乐善好施,在其同乡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看来,是湖湘文化中一直存在并且不断生长的家国情怀。 这份情怀或许也是指引卢德之及其所带领的华民走向下一个10年的灯塔。 2018年5月20日,华民在成立10周年之际提出,未来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以及对世界带来的良好影响,为推动21世纪慈善与人类共享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