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国》: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教材
作者: 日期:2018年07月06日
6月18日,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第一季落下帷幕。12期节目里,有近50封书信与观众见面。这些家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一封封家书通过著名演员的朗读和央视荧屏的热播,把观众拉回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既回顾了那些撼人心魄的历史细节,也重温了党光辉的历史,收获了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共产党员承担着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他们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家人的依恋和对祖国的热爱,当二者不能兼顾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爱国正是这些家书的主题。《信·中国》围绕“信仰、信念、信守、诚信、自信”的理念,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时代人物。写信人既有朱德、聂荣臻、彭雪枫等高级将领,也有张钊、张宝磊、潘明春等普通军人;既有黄继光、江姐、赵一曼等革命烈士,也有金茂芳、李世忠、马三立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大革命时期入党的陈觉、赵云霄烈士的家书,表现了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和战友是如何面对生死的家国情怀;朱德写给老朋友戴与龄的信,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八路军总司令的手头是如何紧张;华侨白雪樵回国参加抗战前留给父母的家书,真切诠释了什么是家,什么是国;钱学森写给老师陈叔通的信,反映了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踊跃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壮志豪情;金茂芳的情书,则把观众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边疆建设时期……一封封家书透露出来的是坚定的信仰、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通过家书,我们看到,英雄原本就是普通人;通过家书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一个个普通人是如何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而成为英雄。一封封共产党人的家书,经过明星的朗读,恢复了生命的温度;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在主持人的讲述中,变得鲜活如初。在家书中,黄继光、江姐、赵一曼等不再是英雄,而是可爱的儿子和慈祥的母亲,他们对亲人和祖国的爱,穿越时空,不断叩击我们的心灵。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夕写给宁儿的家书,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演员刘涛诵读这封遗书时,几度哽咽,她仿佛化身赵一曼,把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不舍演绎得感天动地。黄继光在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中说:“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人等过着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兄弟不必挂念。”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身躯扑向敌人枪眼,为战友冲锋开辟了道路。当青年演员杨洋满怀激情地连读了两遍“不立功不下战场”时,现场观众跟着高呼“不立功不下战场”,场面感人。节目播出后,在黄继光的家乡四川中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立功不下战场”成为一句流行语。
作为一档新开播的文化类节目,怎样才能吸引到观众?这是让栏目组颇费思量的问题。《信·中国》选择家书作为节目的核心元素,可以说抓住了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品种。与其他文化载体相比,家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有人物、有故事。因此,“读家书、讲故事”构成了节目的核心板块。此外,栏目组在舞台搭建上也做足了文章,采用了“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打造出360度环形视觉,使影像资料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观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
在信使的选择上,该节目注意选择适合表现这封家书的明星,主持人朱军则在主持区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二者互相呼应。这种新的节目模式,也在今年的戛纳电视节上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国际同行的积极关注和高度评价。
《信·中国》使观众感受到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面对强敌的英勇无畏,以及在平凡岗位上的勤奋坚守。《信·中国》让古老的家书文化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教材。期待《信·中国》第二季,能带给观众更多的精彩和感动。(作者:张丁,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